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南明史》:王朝的颠覆和人的争斗

更新时间: 2025-09-06 21:37:33

阅读人数: 372

本文主题: 南明相关书籍

我在这书中窥得溃乱王朝的一角,瞥见那满地苍夷。如果没有特别关注这段历史,可能对此的印象只有寥寥无几,“明末清初”或是“反清复明”。哪怕在历史的教科书上,也不过是数行墨字。可这字哪里写得尽历史,又哪里道得完人性? 民军,明军,清军,在历史舞台的昏暗处悄移身位。文官,武将,每个都像是岩边的蒲草,在各个势力间摇摆,依附。官员心中无百姓,百姓眼中无家国。当官员为着自己的利益在争斗,百姓正为自己的生命而挣扎。这是中华民族的血泪史。 这本书中有太多的无奈,有太多被忽视的存在。民族危亡,隆武帝被俘后绝食自杀,何腾蛟等人以身殉国,有谋者为己,迂腐者为国。郑成功北伐南京,后二次北伐直入长江,因骄傲自满而败,退出长江,收复台湾,建立明郑王朝,后郑成功病故,清军登录台湾,明郑王朝结束。每个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并为此付出了很多,但“复明”这条麻绳,是要往一个方向搓的。在这样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大多数人不会去关注别人,部分人对其他人心存猜忌,少部分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个时代是一盘散沙,南明缺的不是豪杰,而是一个核心,一个有理想有信念,坚持走向未来的人。可是,整本书中没有这样的人的身影,书中是人性,是血泪,是山河,是惨烈,是悲壮。 读完《南明史》,我不知该说些什么,好像被百年的历史压得喘不过气来。历史的存在像是一个标识,它告诉了你它的见闻,然后看着未来,拍拍你的肩膀,让你大步向前,别忘驻足回视,它会为你在时光里记下一切。

《南明史》:王朝的颠覆和人的争斗

一部血肉模糊的荒诞剧

读完顾诚的《南明史》,像是被卷进一场持续二十年的暴雨。合上书页时,窗外的阳光刺得人恍惚——原来那些刀光剑影、尔虞我诈、绝望嘶吼,早已随1644年的风烟散尽,只剩史册上的几行墨迹。但顾诚用七八百页的考据与血泪,硬生生撕开了这层文明的薄纱,让读者直面历史最荒诞也最真实的褶皱。

一、当“忠臣”褪去圣光:一场祛魅的解剖

翻开书前,我对史可法的想象还停留在中学课本里:扬州城头披发仗剑的悲情英雄。但顾诚的笔是一把手术刀。他翻开《弘光实录钞》,指出史可法在清军南下时竟忙着给多尔衮写求和信,信中甚至提出“联虏平寇”的荒唐战略;又对照《扬州城守纪略》,揭露他面对多铎劝降时的首鼠两端——原来那位“民族脊梁”,实则是优柔寡断的官僚,连自刎的勇气都要靠清军“成全”。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那句著名的对联:

现在看来,是多么的讽刺。在其位,不干其事,史可法当不起这句对联对他的赞誉。

更大的颠覆在于马士英。这个被《明史》钉在奸臣柱上的“误国者”,在顾诚的档案堆里竟显出另一副面孔:南京沦陷后,他带着残兵在浙江山区抵抗清军,最终被俘时痛骂洪承畴“贰臣”,血溅荒野。顾诚冷冷写道:“马士英误国是真,殉国也是真,但《明史》只取前半截。”读到这里,忽然想起黄仁宇的“大历史观”——所谓忠奸善恶,不过是权力书写的选择性叙事。

二、被遗忘的“失败者”:农民军的血色浪漫

如果说南明官僚的戏码令人窒息,书中关于大顺军余部的章节则像一首悲怆的史诗。顾诚用地方志拼凑出夔东十三家的生存图景:李来亨带着残部在鄂西深山筑寨垦荒,一边抵抗清军,一边与虎豹争食。他们甚至重建了“永昌”年号,用粗糙的木板刻印公文,直到1664年茅麓山大火吞没最后一名战士。

最震撼的细节来自《韩氏家谱》。顾诚在湖北通山县志中发现“韩主定武政权”的记载,一度以为找到了南明最后的火种。但顺着北大藏内阁档案追查,才发现所谓“韩王”不过是当地豪强编造的幌子。这种“史料的陷阱”被顾诚层层剥开时,竟有种侦探小说的快感——原来历史考据的刀锋,也能剖出人性的贪婪与虚妄。

三、“内斗就要亡国,亡国也要内斗”

顾诚的笔触越是冷静,越显出历史的荒诞。弘光朝廷在清军压境时,仍忙着追究“北来太子”的真伪;隆武帝与鲁王为争正统,宁可把粮草烧毁也不支援对方;孙可望私欲膨胀,逼走李定国,亲手葬送复明大业……每一场内斗都像精心设计的黑色幽默,而顾诚的叙述总在最高潮处戛然而止,留下一句扎心的叩问:“他们真的看不见刀架在脖子上吗?”

或许最刺痛的,是书中那些“历史偶然性”的假设。1653年,李定国两蹶名王,几乎收复湖广;1659年,郑成功兵临南京城下,却因一场突袭功亏一篑。顾诚列举这些“差一点就改写历史”的瞬间时,史料突然变得滚烫——原来民族的命运,有时竟悬于某个雨天、某次争吵、某位将领的肠胃绞痛。

读罢全书,最难忘的却是两处“闲笔”。一处是顾诚考证清军“剃发令”时,引用某县民谣:“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不如学做和尚,光头最潇洒。”另一处是写张煌言就义前,看见西湖畔有人垂钓,叹道:“好山色!”这种诗性与暴力的交织,恰似顾诚的史观:他既追求“无一字无出处”的实证,又在字里行间涌动着知识分子的悲悯。

有人说这本书是“明粉必读”,我倒觉得恰恰相反。顾诚撕碎了所有浪漫化的历史想象,他笔下的南明没有英雄,只有一群被时代巨浪拍碎的普通人。他们的愚蠢、自私、挣扎与偶然的闪光,何尝不是一面镜子?当合上书页,听见窗外2025年的车流声时,那句“内斗就要亡国”的谶语,仍在耳畔嗡嗡作响。

挖到宝了!这本书把南明史讲得比小说还精彩!

岳麓书社真的是我的心头好!它家简直就是“宝藏出版社”,每出一本都忍不住剁手。尤其是古典名著和历史类书籍,越读越上瘾!为啥上头呢?首先内容真的扎实,古籍校勘都是专家把关,版本也挑得特别讲究;其次装帧设计也戳人,封面典雅又有质感,排版看着也舒服,拿在手里阅读体验直接拉满!这本《南明五帝》则继续延续了它的高品质,我们从作者张玉兴老师的深厚功底就能看出端倪。张老深耕明清史研究几十年,是清史领域的权威学者,书中每一处历史细节都经过大量史料考证,观点严谨却不乏生动解读,把南明短短几十年跌宕起伏的帝王更迭史讲得明明白白。特别值得一提的,这本书在排版上还贴心地标注了关键历史背景的出处,无论是典籍原文的引用,还是争议事件的观点溯源,都能在脚注中找到清晰指引。这种严谨又人性化设计,既方便我们溯源查证,也让整本书成了可以反复研读、深度探索南明历史的“移动资料库”,真正做到了学术性与实用性兼具。在南明五帝中,我觉得蕞具代表性的当属永历帝朱由榔。他在位时间长达16年,是南明政权坚持最久的皇帝,命运堪称一部跌宕起伏的悲剧史诗。朱由榔从广东肇庆仓促称帝,到被迫流亡云贵,甚至逃入缅甸,始终在清军的围剿与内部权臣的倾轧中艰难求生。书中写道,永历帝逃入缅甸时,蕞后身边仅余小太监五人、丑陋宫女三四人侍奉,一行人衣衫褴褛、狼狈不堪,真应了那句“跣足芒鞋,形同乞丐”。这位南明在位蕞久的帝王,终还是没能逃脱命运的捉弄,被吴三桂绞杀于昆明,随着他的离世,南明政权也彻底画上了句点 。作者在书中细致梳理了永历政权与李定国、孙可望等大西军余部的复杂关系,揭开了“联寇抗清”策略背后的政治博弈,让我们看到这位末代帝王在历史漩涡中既无能又无奈亦不甘的挣扎。读完《南明五帝》,才理解岳麓书社的匠心所在——用扎实的学术功底为我们拨开历史迷雾,以人性化的编排让我们沉浸其中。这本书不仅是对南明史的专业解读,更是一份承载历史温度的文化读物,值得每位历史爱好者珍藏细读。

标签: 南明五帝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