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四大名著又为什么是这四本书?
我们都知道四大名著是《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但不知道大家好奇过没有,为什么四大名著是这四本书,而不是《金瓶梅》、《聊斋志异》、《儒林外史》这些书呢?
还有这四大名著的概念是谁提出来的?他又是如何评选的四大名著
早在明朝开始就有类似的概念,当时被称为“四大奇书”而不是“四大名著”,而且四大奇书和今天四大名著的书单也不一样。 最先提出“四大奇书”这一概念的是明朝著名文学批评家王世贞
他选择的四大奇书是《史记》、《庄子》、《水浒传》和《西厢记》;有一个叫冯梦龙的文学家,也根据自己的见解列出了另一个版本的四大奇书,包括《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和《金瓶梅》
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四大奇书都是这两种基调并存于世,有人觉得王世贞说得对,也有人觉得冯梦龙说得对;双方争论不休一直到了清朝,一个叫李渔的人在一本《三国演义》的序幕中写道,虽然“ 四大奇书”这一概念是王世贞率先提出的
但李渔更赞同冯梦龙的版本,他还给出了理由, 既然要统一称呼为四大奇书,那四大奇书应当是同一类书。 王世贞归纳的都不是一个种类,《庄子》是哲学书,《史记》是历史书,《水浒传》是小说,《西厢记》是戏曲
冯梦龙归纳的四本书都是长篇小说,统一叫做四大奇书更加的合理。李渔的说法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赞同, 于是四大奇书就被确定了下来;四大奇书和四大名著的区别就是,前者第四本书是《金瓶梅》,而后者是《红楼梦》
原因很简单,在冯梦龙归纳四大奇书的时候《红楼梦》还没有问世; 虽然《金瓶梅》的文学价值很高,但因为它对性的描写过于直白裸露,从清朝起《金瓶梅》就是禁书; 清廷的决定使很多人看不到《金瓶梅》,不了解甚至不知道这本书
这给了很多当时的人一种四大奇书并不完整的感觉,于是他们提议另选一本小说替代《金瓶梅》,使世人能够看到完整的四大奇书。而呼声最高的是《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虽然《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的呼声高
但有清一朝并没有比较官方或者大家都认可的声音,把二者中的一本纳入四大奇书; 随着民国的建立,金瓶梅开始重回大众视野,就没有再选一本书进入四大奇书的必要了。 说完四大奇书,那四大名著这个概念又是怎么来的?它和四大奇书有什么关系
因为四大名著一词的效果非常好,于是 在1960年以前,这个词被频繁运用在各种地方。 1950年天津联合出版社印发的《人民大宪章》就写着,“1945年毛主席发表了《论持久战》、《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论》和《联合政府》四大名著”
从1980年开始,四大名著一词开始和《三国演义》等小说挂钩,但四大名著具体是哪四本书还没有确定;同年中国作家协会的 正式提出了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的概念,虽然没有确定是哪四本,但 明确了四大名著的范围是中国古典小说
1982年一个叫平的人在《国外社会科学》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说“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无疑是小说中水平最高的,写得最精彩和最全面的”;同年 6月《红旗杂志》发表了论文《论文艺与群众》,里面首次列出了四大名著书单
即《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很快这份书单被大范围的传播,甚至 央视根据这份书单拍摄了经典的四大名著系列电视剧,四大名著是这四本书的常识逐渐深入人心
可见四大名著的说法被正式确定下来, 最后我们来聊一下,为什么《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入选不了四大名著或者四大奇书,为什么同为四大奇书的《金瓶梅》入选不了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有一个共性,他们都是长篇白话文小说, 而《聊斋志异》是文言文,和四大名著不是同一文体;虽然中国古代的主要文体是文言文,但老百姓的日常交流全是白话, 看或者听文言文对古代识字率不高的老百姓而言,难度是巨大的
这就使得《聊斋志异》无法在百姓中大规模流传, 只能在文人的圈子中掀起波浪,好比昆曲和京剧,昆曲太高雅了,百姓更喜欢能看懂的京剧;有的人会说老百姓看不懂字的话,白话文也流传不出去啊,这就不得不提
古代小说的传播很大程度上是说书先生完成的, 以前的说书先生大多在茶馆里面说书,想听书就得开钱,最后茶馆的老板和说书先生分钱;说书先生在一个茶馆通常说半年书,这种情况下适合他们说的只有四大名著这种长篇白话文章回体小说
比如《西游记》,今天说大闹天宫,明天说被压五指山,故事精彩的同时剧情紧凑,就像我们追剧一样,每天等着更新, 听众同样会每天等着说书先生来讲后面的故事,老板和说书先生才有得赚
《聊斋志异》就不行,文言文就算了故事和故事之间大多还没有关联, 听众们没有追剧的那种粘性,今天听完了明天就不来了, 那老板和说书先生还赚不赚钱了。《儒林外史》也是同样的道理, 虽然《儒林外史》是章回体小说,但内容过于分散
今天说了范进中举听众们听得很过瘾,下一篇故事和范进没关系,听众的热情被消磨了也对后面的故事不感兴趣,就不来听了, 老板和说书先生就无法长期赚钱, 所以很少有说书先生讲《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的,他们更乐意说三国、西游和水浒
《儒林外史》和《聊斋志异》的流传度和知名度远远不及三国、西游和水浒, 自然难以入选。《红楼梦》和《金瓶梅》表面都是写爱情,但 前者的文学价值非常高,光是诗词就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集大成者
《红楼梦》还是古代贵族生活的百科全书,非常具有研究价值,还因此发展出了一个专门研究它的学问,叫红学;可见红楼梦在文学界多么的被人推崇;另外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如果它都无法入选四大名著,其他书就更无法入选了
而《金瓶梅》因为在清朝成了禁书,清朝亡后虽然重新面世,但 民国混乱的背景不能给它提供很好的传播环境,最终导致在四大名著书单出来的时候,很多人只是知道有《金瓶梅》,但没读过,传播度和知名度肯定远远低于四大名著了

关于四大名著
中国古典文学史是由无数文人墨客共同挥笔铸就的辉煌篇章。流传至今,最赫赫有名的莫过于《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和《红楼梦》四大名著。
其实1949年之前,中国曾有六大古典名著,后来淘汰了两本后,我国便只剩下了四大名著,这是为什么呢?
《西游记》作为我国浪漫主义神话的开山鼻祖,由明朝文学大家吴承恩综合改版创新,最终整合成书。
我们自小就看过唐三藏师徒四人一路斩妖除魔、封佛作祖的故事。可以说《西游记》是我们的童年记忆,直到现在也仍不过时。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长篇历史章节小说的鼻祖,由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一手写成。
东汉末年分三国,魏蜀吴争斗不休,谋略之计层出不穷,尔虞我诈之间,反映出当时社会各阶级的矛盾纠纷。
《水浒传》是我国首部重点刻画描写农民起义的一部小说。
作者施耐庵细致描述了天赋异禀的一百零八将被逼上梁山的故事,从侧面影射宋朝皇权和士大夫共治天下,与农工商底层代表之间的明争暗斗。
《红楼梦》被誉为四大名著之首,该书的作者是清代文学大家曹雪芹。
这是一部以贾宝玉为主线,描述了封建旧社会四大家族盛极而衰的故事。封建婚姻的爱情悲剧,从侧面影射反映出封建统治者不得民心。
这本书在民间流传甚广,但却在乾隆时期被列为禁书。因为书中传递的思想与统治者的统治思想并不相符。
其实,在明朝初期,并没有四大名著的概念,民间主要流传《史记》、《庄子》、《水浒传》和《西厢记》这“四大奇书”。
至明朝末年,《西游记》和《三国演义》才被尊上神坛,取代了晦涩难懂的《史记》和《庄子》。
到了清朝时期,《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被称为六大名著。
但经历民国战乱和动荡后,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将《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淘汰出名著之列。
《聊斋志异》全书500篇,由清朝文学小说家蒲松龄所著。全书通篇文言短文通过大量人与鬼妖之间的悲欢爱恋,诠释了作者本人向往自由的爱情观。
同时,书中底层老百姓和读书人的磨难,重点展现了清朝暴政和科举制弊端。
而不管是妖鬼蛇神之说还是底层磨难的讲述。在一定程度上,对读者都起到了比较消极的影响。
儒林外史全书56回,是清朝文学大家吴敬梓的毕生心血。
他通篇以讽刺为主,充斥着对封建皇权统治的批判,发自内心的鄙视封建官僚集团、地主阶级、虚伪文人为官后为祸一方,盘剥底层老百姓的惨状,折射清朝统治不得人心。
这本书在当时因说出了百姓的心声而在民间流传甚广,只是如今,他已经与现实情况不再相符,加之其中对于封建官场的披露言过其实,因此被淘汰出局。
其实,这两篇文学古典名著在地位上并不逊色于其他四大名著,但揭露太过露骨,甚至有夸大的成分。
而新中国推翻封建大山的新时代,人民当家做主后,需要积极乐观向上的正能量引导。
而且建国之初,国家财政能力有限,印刷局纸张有限,所以就将聊斋志异和武林外史两本书淘汰,从此仅留下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对于中华上下5000年流传至今的这些名著中,除了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你还知道哪些名著值得一读呢?
(图片及故事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
明代四大名著,其中有一本是禁书,但它却不是你想的那本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它各自的特色。比如唐朝的诗歌,宋朝的词和元朝的戏曲。而明朝则是以传奇小说著称。我们熟知的四大名著,有三本就是来自于明朝,而红楼梦虽然是清朝时创作的,但它却脱胎于明朝的金瓶梅。
在明朝时就有四大奇书的统称,它们分别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因为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中的一些描写,所以在清朝被禁了。但《金瓶梅》的文学价值是非常高的,被当时很多人推崇,认为是明朝第一奇书。远不是现在人认为的那么不堪。比如我们熟知的《红楼梦》是在清朝乾隆年间创作完成,它就是脱胎于《金瓶梅》这本书。但由于它问世比较晚,所以没有被禁。逐步地取代了《金瓶梅》成为了新的四大奇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四大名著。
虽然在明朝的时候,四大奇书广受人们的欢迎,但是有一本书在当时却被列为禁书。小编可能知道大部分人想要说出的答案,但小编想大部分人都猜错了,这本禁书是《西游记》。在我们看来,《西游记》纯粹是一部玄幻小说,一个充满了神仙鬼怪的传说故事。那么西游记为什么在当时是一本禁书呢?
小编想大家应该都记得《西游记》中有这么一个情节,在唐僧师徒四人路过车迟国的时候,恰好遇见有一群佛教中人被一群道士驱赶。原来是车迟国的国王独尊道教,将三个妖怪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当做了国师,最后唐僧师徒还和三个国师进行了斗法,取得胜利。我们从书中的描写可以看得出来,无论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但作者绝对不是在称赞车迟国的国王。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而吴承恩所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在明朝中后期的嘉庆,万历年间,当时的皇帝都崇信道教。尤其是嘉靖皇帝,他长达20年不上朝,将主要精力都用在了求仙访道上。他不仅自封为万寿帝君,而且平时也不穿黄袍,只是穿着一身道袍。嘉靖还相信了许多道士的话,希望能够长生不老,所以对这些道士也是非常的恩宠。而朝中大臣对于嘉靖皇帝的这种崇信道教的这行为也是非常的不满,但敢于进谏的大臣都被皇帝弄掉了,所以这在明朝绝对是一个禁忌。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写车迟国这一段,再笨的人都知道他意有所指。当时的皇帝没有弄死他,就已经是他的万幸了。更何况我们的孙大圣,不仅大闹天宫,还放出了一句狠话: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像这种反动的话,在封建社会如果不被禁才奇怪呢!
尽管《西游记》在明朝的时候被禁了,但它毫无疑问是一本万世流传的好书。它除了本身精彩的想象和玄幻的故事,还蕴含了许多深刻的价值观以及很大的现实意义。小编就说一个在阅读《西游记》之后的感悟。小编觉得孙悟空其实是一个悲剧人物,他在一开始是一个极其追求自由的人,他不服管束,甚至大闹天宫也在所不惜。
但是孙悟空违反了当时的人们约定俗成的规矩,所以他被压在了五指山下500年。后来唐僧带着他西天取经,虽然孙悟空是负责一路保护唐僧。但他在这一路上其实是在逐渐向世俗妥协。虽然他偶尔也展现出自己自由的一面,但往往还是很快就会再回到规矩之内。等孙悟空真正取得真经,修成正果的时候,也就是孙悟空真正的接受现实了。所以最后孙悟空成为斗战胜佛而不是齐天大圣。
每个人阅读《西游记》,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不知道各位对西游记又有哪些独特的见解,或者新奇的发现呢?欢迎和小编一起探讨?也许会有新的感悟。
本文由晓波聊事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