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8-23 07:37:14
在石黑一雄获得诺奖后,移民三杰的说法再次被媒体提及。简单介绍一下奈保尔,他是出生于中美洲特立尼达的印裔人,来自于婆罗门家庭,长大以后凭借奖学金在牛津读书,最后定居在英国。他擅长根据游历经验,联合查阅当地文献资料写就游记、小说,他写的家书中文版就接近500页。他经常被第三世界的国家权贵招待,当然也就为当地奇闻异事发声。作为印裔人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闻名于世,这本《受伤的文明》是第二本,创作于1975年。背景是“不服从运动”导致罢工和学生骚乱,甘地夫人下令印度进入“紧急状态”,冻结了宪法。在美国出版社和伦敦出版商的资助下,奈保尔前往印度,将恐怖和暴乱的见闻记录于斯。
本来印度工业化的雄心已经扩散到种性各层,但其种姓制度和土地政策下,人们开始陷入迷惘,作为劳工和职员的印度人质疑国家是否能崛起。这本书走访了很多家庭,结合了当地书籍报刊进行整理,以独特的视角外部观察、分析印度社会的各种境况。这使得我们不止步于《罗摩衍那》和《薄伽梵歌》这样的古印度文学,而是从现存体制和社会全景出发,展现印度世界的活力和进步,当然这也连带让我们思考普遍的激情退却,在面对凋敝萧条的村庄,人们是否仍旧依赖于往昔的畅想。精神的反抗和挑战过后,人们是否倦怠凭借对信仰的虔诚,对印度人民自身的信任,将国家带到一个开化的状态上。如果人们凝聚起来,却发现是空欢喜一场,制约印度经济的依旧是层层叠叠的隔膜和分歧,那么人民是否陷入自我怀疑。
...「一天,她叫人阉割了一头公山羊,把羊睾丸用牛奶炖熟,再加上盐和胡椒,然后油炸,再剁成美味的肉酱。这种药供食用,不是涂抹的她用银汤匙亲手喂到皇太子嘴里,告诉他说这会使他做爱时像匹马那样强壮,连干五次、十次甚至二十次都不会疲软。要是给一个特别强壮的青年男子服用,他可以连续射精一百次。」
「他曾经乘着皮筏子到达黄河的源头卡日曲,在那儿用金碗盛炖虎鞭吃;他曾经在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猎杀白犀牛;苏格兰三千英尺以上的二百八十四座山峰,从本尼维斯山到斯凯岛(那是可怕的斯凯撒奇女神的家乡)上的斯古尔·迪亚格绝顶,他都攀上去过。」
「想象一下女人的双唇吧,嘟起了准备接吻。这就是佛罗伦萨市,边上很窄,中间却膨胀起来,阿尔诺河流经其间,将嘴唇分成上下两片。这个城市就是个迷人的神女。在它吻你的时候,你就没救了,无论你老百姓还是国王,都一样。」
以上三段文字都来自于本书。鲁西迪这个人的传奇程度一点也不亚于他的小说:他出生于印度,毕业于剑桥,和奈保尔、石黑一雄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杰”。1981年他凭借小说《午夜之子》轰动文坛并一举夺得当年的布克奖。1988年,他因在小说《撒旦诗篇》中诋毁伊斯兰教而被伊朗判处死刑,最高宗教领袖甚至号召穆斯林们将他暗杀。自此他被迫过着隐居生活,每年还要向英国警方缴纳高额保护费。后来,他定居美国,终于不再东躲西藏。虽然他幸免于难,但他小说的日文翻译者遇刺身亡,而挪威出版商则因枪击遇难。
...文莱,这个位于东南亚的国家以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在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移民作家,他们不仅承载着个人的文化身份,也通过文学作品向世界展示了文莱独有的文化特色和人文精神。本文将探讨 ——马哈福兹·宾·贾亚德、纳吉布·易卜拉欣、赛义夫丁·伊本·穆罕默德·萨利赫,他们如何以笔为剑,跨越文化与地域的界限,创作出反映文莱多元文化的文学作品。 一、马哈福兹·宾·贾亚德:用文字记录文莱的变迁 马哈福兹·宾·贾亚德是文莱著名的小说家和剧作家,他的作品深刻描绘了文莱的社会变迁和文化冲突。他的小说《苏丹》不仅是对文莱历史的一种回顾,也是对国家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思考。通过对苏丹王朝的历史进行重新诠释,贾亚德展示了文莱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点,以及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的自我调整。 贾亚德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同时也体现了他对文莱本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他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文莱人民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和乐观。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使得贾亚德的作品不仅仅是对文莱历史的记录,更是对文莱人民的一次心灵的触碰。 二、纳吉布·易卜拉欣:用诗歌表达文莱的情感 纳吉布·易卜拉欣是文莱当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内涵而闻名于世。易卜拉欣的诗歌不仅仅是对文莱自然风光的赞美,更是对文莱人民情感世界的深情抒发。他的诗作中充满了对家乡的眷恋、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易卜拉欣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他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时,易卜拉欣还关注社会问题,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社会正义和公平的追求。他的诗歌成为了文莱人民的精神食粮,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莱人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三、赛义夫丁·伊本·穆罕默德·萨利赫:用故事传递文莱的智慧 赛义夫丁·伊本·穆罕默德·萨利赫是文莱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家之一。他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思想而受到读者的喜爱。萨利赫的小说通常以一个小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展现文莱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内心世界。 萨利赫的小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他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通过描写普通人的生活经历来揭示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同时,他还关注弱势群体的命运,通过塑造一系列富有同情心的角色来传达对社会公正的渴望。萨利赫的小说不仅具有娱乐性,更具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它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文莱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为推动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他们的文学作品向世界展示了文莱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他们不仅用笔作为武器,勇敢地面对文化差异和地域隔阂,而且通过深入挖掘文莱的历史文化资源,创造出具有全球视野和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他们的努力不仅提升了文莱在国际上的形象,也为世界文学宝库增添了一份宝贵的财富。 在未来的日子里,期待有更多的文莱移民作家涌现,继续用他们的才华和热情书写属于文莱的华章,让世界更加了解这个美丽而神秘的国家。
...古尔纳“冷门”到所有赔率榜上都没有他的名字。
当地时间10月7日,瑞典文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坦桑尼亚小说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以表彰其文学上的成就,“因为他对殖民主义文学写作的影响,对难民在不同文化大陆之间的鸿沟中的命运毫不妥协和富有同情心地渗透”。
而在此之前,很少有人关注到古尔纳,尽管他曾入围布克奖、惠特布莱德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等文学奖项,但均未成功,直到瑞典文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念出这个如此“冷门”的名字。
英国文学中有“移民三杰”,即石黑一雄、奈保尔、拉什迪,都是后殖民作家。古尔纳偶尔也被归入其中,在英国肯特大学里,他是后殖民文学教授。然而,古尔纳却说:“我不认为自己是后殖民主义者……后殖民主义不是一种信仰,也不是你可以相信或不相信的东西。”
这就跟古尔纳长篇小说《最后的礼物》中的阿巴斯一样,都来自桑给巴尔,长年在英国生活,直到晚年依然无法搞清“我是谁”。
桑给巴尔岛是一座孤岛,海洋将它与世界联成一体。古尔纳上学时,班上有印度、阿拉伯、非洲孩子,没人觉得奇怪。然而,突发的变动让19岁的古尔纳逃到英国,正赶上英国议员鲍威尔发表“血河演说”反对移民。古尔纳为此感到深深的恐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