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8-28 23:46:59
龙应台的三本书可以说看完一气呵成,温婉,柔情,哀伤,三本书带来不同的感受,却都是生活中亲情的蔓延,《亲爱的安德烈》带有与儿子成长中冷静的思考,《孩子你慢慢来》有甜蜜亲近的初为人母的焦虑与迷思,以及与子成长的感动,《目送》更多的是对父母年老的悲痛与不舍,这种悲是静静地缓缓地渗入内心,让人读着读着想落泪的难受,不声势浩大,却直指人心。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请问,你有多久没有翻纸质书了?
能暂时放下手机,耐心地拿起纸质书阅读几页吗?
有人会问:有什么值得看的推荐下?作为混迹书业宣传十五年的人,经常被问这个问题。今年,我往往脱口而出的是这三本(系列),真的是阅书很多后,发自肺腑地推荐:
之前龙应台的《目送》,大家都知道,最为知名的就是那句“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参加过一场《目送》读书会,有人因此书忆起与祖父的最后一面,有人谈起到外地求学与父母在火车站离别的一刻,也有人说起送儿子出国留学自己的目送……总之,那天,在场的人都因《目送》而流泪了。
...人生裡有些事,就是不能蹉跎……
我們出生在山河破碎的時代裡,你們讓我們從滿目荒涼中站起來,志氣滿懷走出去。現在你們步履蹣跚、不言不語了——我們,可以給你們什麼呢?
禁語行禪時龍應台瞬間決定:放下一切,回鄉陪伴失智的母親,開始寫信。
十九封信,是對生命信念的親身實踐,是對上一代的感恩致敬,是對下一代的溫柔提醒。
個人情感烙在時代的大河圖像上,既是微觀的熾熱,又是巨觀的冷靜。
台湾乡下的自来水厂里出生,渔村农村长大。留学美国九年,旅居欧洲十三年,任教于香港九年。两度进入政府,担任公职。
是一支独立的笔——可以烧灼如野火,狂放如江海,也可以温润如目送。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一日辞官,回到“文人安静的书桌”。
二〇一五年九月担任香港大学“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至今。
二〇一七年八月移居屏东潮州镇,照顾母亲,开始乡居写作。
龙应台唯一的小说集,呈现的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龙应台。
其中多篇,发表之后就锁进了抽屉,被作者自己遗忘。作者出远门浪迹天涯去了,背着一个人们看不见的行囊,行囊里面的轻重,只有作者自己知道。旅途是逆向的,从一个人的荒野到滚滚红尘,像一个持假护照的地下工作者,在白天经营跌宕的世界,在夜晚解读灵魂的密码。
...关于浓浓亲情的五大经典书籍有哪些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关于浓浓亲情的五大经典书籍,希望您喜欢!
《我们仨》——杨绛
杨绛先生在丈夫和女儿相继离世后写的这篇简洁而沉重的回忆录,有温情有悲恸,“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愿我们这辈子只有死别,再无生离。”每一句都饱含真情,谦逊朴实,感同身受,无不为之动容。希望我们能好好珍惜身边人,趁还有时间还有机会。
这本书以梦境的形式讲述着离别。看过之后,你会发现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过。闲时一起探险,困境时还能一起读书工作。杨绛先生在92岁时,居然还满怀着思念,大脑清晰,字字有情。每一句都有着浓浓的思念之情。
这本书中,有着爱情最好的模样。
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爱情最好的模样,那么你可以看看这本书。
《目送》——龙应台
龙应台的三部曲之一,渐渐的你就会明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便是目视你离去而那个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温情暖心。尤其是龙应台母亲老年痴呆,坐在站台等人接她回去。女儿就在她面前,她却认不出来,执意要等女儿接她。还记得女儿的小名。这本书我看哭了。
年轻的时候都在追求名利、财富、地位,直到中年以后,处在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既是日渐消瘦的父母眼中的儿女,又是羽翼渐丰的儿女眼中的父母。面对父母慢慢花白的头发与儿女将要远行的消息,才发现这才是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曲终人散之际,却没有能力将他们挽留,只能看着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这一刻深切体会到朱自清先生笔下“背影”的含义——不必追。人生这一轮回,父母儿女一场,好好珍惜吧!
...一直不太喜欢“***三部曲”这种叫法,这个概念可能是从音乐借用过来的,而且我对音乐几乎无感。而且这个叫法也被叫得烂俗了,总是想起一些不喜欢的东西。
这三本书买了很久了,两年还是三年?为了孩子。盖因网上看到的一些文章,提到龙应台,提到了她的一些养育的观念,特别是那一段著名的“我也要求你读书。。。”,觉得非常棒,就了解了一下这位作家,以前一直把她跟龙永图混淆。龙应台是一位有思想的作家,出版了《野火集》,针砭时弊,据说在台湾和大陆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暂时就了解这么多。这不是个书评,这是随记,记录一些看书过程中的一些想法。
第一本很快就看完了,主要讲两个孩子小的时候的点点滴滴,很温馨。作为我这样的读者,没什么可写的,就从第二本《亲爱的安德烈》开始吧。这是一本龙应台与他的大儿子华安(安德烈)之间的书信集,缘起自她想认识一个十八岁的孩子,而非与其说话时仅限于“还好吧?还好”“吃饭了吗?吃了”这样的问答。她也没想到这个十八岁的成年人竟然答应了。大概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其实也是有沟通的欲望,但是因为心理的变化,面对面时,他们无法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文字可以。
安在第4封信中提到,他和朋友们会去看《华氏911》,然后说,会讨论,每个人说完自己的想法也就够了,不会太认真。之所以会有写出来的想法,是因为对这句话有所触动,我和朋友之间不会这样平和地讨论问题。受家庭影响,家里人平时不怎么说话,或者很少平和地说话,多数时间是在争论,看不起别人,或者仰慕别人,总是在争上风。而我,耳濡目染,与亲人、与朋友,我总是要在争论的时候激赤白脸地压制对方,希望对方认同我的观点。我一直希望有所改变。直到最近似乎才心智开启,40岁了。
...龙应台的这三部曲系列,不得不说字里行间充满了慢慢的母爱,也许每个当母亲的都有共鸣。 对于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是,龙应台把安德烈带回台湾的幼儿园的那通感叹,说母亲大陆的故乡是自己的他乡,台湾是自己的故乡确实母亲的他乡。同样的,她的儿子也是,台湾是儿子的他乡。 我们也为自己这一代就这么,下一代也会随着安定在这里,其实往往不是,时间的洪流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把他们推到我们触及不到的地方。我们的故乡,变成了他们的乡愁。
父亲的逝去、母亲的衰老以及失智,还有写到对父母的怜惜与体恤,写儿子的长大离去、朋友的牵挂、兄弟手足的携手共行,她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她应该她的笔,写尽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同时也
而当中也有几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篇章,从一些惊艳的语句,自然从中可以一窥龙应台先生的人生态度,以及其
自然会让人感觉有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的感觉,虽然两者所要表达的都是世间的一个父母对子女的疼爱之情,但不同的是,背影是写两代人——父亲与“我”,而在《目送》中,是写了三代人的一个“目送”。这当中有自己与孩子,自己与失智的母亲,他们所代表在同一时代之下的不同观念。是不解与害羞,是青春的莽撞与中年的不惑。或许,他们以不同的观念,传递着共同一个的人文内核——。或许,他们都是曾经的他们,他们都是未来的他们。不禁让我想起一句话,的一个统一体,是我们作为泱泱大国,悠悠华夏三千年的一个传承。而在后文中“不必追”,也使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或许是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吧!每个人都有一个长大的过程,而我们终究会长大,终究会离开的,假设想想在父母目送我们之际,我们可否有他们目送中的期望与希冀呢?于我而言,我目前是没有的,因而在没有背好自己的行囊之前,没有准备好闯荡世界之际,或许目送仅仅是一种分别与不舍。归于平淡,想想也是如此,人生从来不是辉煌向前,高歌猛进的,再辉煌总有落寞之际,总有平淡之时,而这是目送也是他们所期望的,生儿育女,不为就是求一平安吗?求一安康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