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书的随记
一直不太喜欢“***三部曲”这种叫法,这个概念可能是从音乐借用过来的,而且我对音乐几乎无感。而且这个叫法也被叫得烂俗了,总是想起一些不喜欢的东西。
这三本书买了很久了,两年还是三年?为了孩子。盖因网上看到的一些文章,提到龙应台,提到了她的一些养育的观念,特别是那一段著名的“我也要求你读书。。。”,觉得非常棒,就了解了一下这位作家,以前一直把她跟龙永图混淆。龙应台是一位有思想的作家,出版了《野火集》,针砭时弊,据说在台湾和大陆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暂时就了解这么多。这不是个书评,这是随记,记录一些看书过程中的一些想法。
第一本很快就看完了,主要讲两个孩子小的时候的点点滴滴,很温馨。作为我这样的读者,没什么可写的,就从第二本《亲爱的安德烈》开始吧。这是一本龙应台与他的大儿子华安(安德烈)之间的书信集,缘起自她想认识一个十八岁的孩子,而非与其说话时仅限于“还好吧?还好”“吃饭了吗?吃了”这样的问答。她也没想到这个十八岁的成年人竟然答应了。大概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其实也是有沟通的欲望,但是因为心理的变化,面对面时,他们无法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文字可以。
安在第4封信中提到,他和朋友们会去看《华氏911》,然后说,会讨论,每个人说完自己的想法也就够了,不会太认真。之所以会有写出来的想法,是因为对这句话有所触动,我和朋友之间不会这样平和地讨论问题。受家庭影响,家里人平时不怎么说话,或者很少平和地说话,多数时间是在争论,看不起别人,或者仰慕别人,总是在争上风。而我,耳濡目染,与亲人、与朋友,我总是要在争论的时候激赤白脸地压制对方,希望对方认同我的观点。我一直希望有所改变。直到最近似乎才心智开启,40岁了。
暴虎冯河,出自《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愚忠,费力不讨好。
最早应该出自《诗经·小雅·旻天》不敢暴虎,不敢冯河。
暴虎:空手搏虎;冯:同凭;冯河:过河不借助工具,即徒步涉水过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看这些书的时候,就觉得自己是多么的孤陋寡闻。白先勇这个名字,我是在电子书的名字中看到的,《白先勇说红楼梦》类似的书名,然后听高晓松说过,然后在龙应台的《目送》里提到了,似乎是个相当有名气的人,但是,自诩喜欢文学的我,以前竟闻所未闻。
龙应台大概还没去过东北或者北方,或者没有吃过大排档,或者没有接触过非文人,《首尔》这篇文章里说“从瓶子里仰头饮”,远远没有“对瓶吹”听起来豪迈和形象。
与其它书不同,会介绍图片的拍摄者和拍摄原因或者其中的含义,《目送》的插图和图下面的文字几乎没什么关联,也许是我没有看出来其中的深意。
以前曾经有过疑问,有时书中提到的人名,特别是外国人名,为什么要加上生卒年月,现在明白了,之所以不明白,是因为眼界不够大,当你发现同一时期,世界上可能存在着相同名字的不同的名人时,就会意识到,在文章中引用他们的名字,需要加以区别。比如爱默生,这个名字很响亮。好吧,查完资料才知道,是我孤陋寡闻,这个例子举得不好,世界闻名的爱默生只有一个,如下:
(Ralph Waldo Emerson,1803年5月25日-1882年4月27日),生于。爱默生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美国前总统称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1836年出版处女作《》。他文学上的贡献主要在散文和诗歌上。1882年4月27日在波士顿逝世。
这本《目送》是散文集,其中有不少描述她的父亲和母亲,老年痴呆的母亲和无法自理的父亲,看得人心酸不已。如果我老成那个样子,该怎么办?如果只剩下我一个人,那就,自杀吧。
有些事情,不到那个年龄,没有亲身经历过,无法体会,也许以后还会重读,也许不会。
很久没读文学类的书了,主要是很久没读过散文了,是不是大家写的散文都是这样子,不交待前因后果,不交待人物事件,因为“形散”,主要描述的不是具体的哪一个人,而“神不散”。
龙应台写的本来就是她自己对人生、对孩子、对父母的感悟,非常个人化,我就不再进行进一步的感悟了。

作为家人,即使不懂也真的没关系吗?
好不容易到了能够安慰妈妈的年龄时,已经太懂事了。真不好意思开口说:“谢谢妈,我爱你”。现在,想让妈妈高兴的话,就说,我现在需要妈妈,就这一句话就足够了。 ――《请回答1988》 《请回答1988》是我很喜欢的一部剧,亲情这一条线在这部剧中也是一大亮点,剧中的妈妈是那种很典型的“亚洲”妈妈,唠叨善良,对儿女们永远散发着挥之不去的母爱,儿女们面对爸爸妈妈时,也会永远保持着一份亲密感,不论是否已经成年,但在另一种文化里,这种情况就有一点不同。 《亲爱的安德烈》是作家,同时也是母亲的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之间的对话,一个是在中国文化里泡大的母亲,一个是在欧洲文化中成长的儿子,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两个不一样的价值观,母子关系呈现两种不一样的状态,没有好坏之分,《亲爱的安德烈》给读者带来的感动不止于如何看待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母子关系,作家龙应台以她独特的文笔与智慧书写着上一代人的历史与思想。 龙应台是一个作家,以她独特犀利的文风被称为“华人最犀利的一支笔”,《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是龙应台的三部曲,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尽职尽责的抚育了两个儿子,作为一个华人最犀利的一支笔,她的文字针砭时弊,又充满思考与智慧。 一、人生,归根究底还是自己二字 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我还太小,不明白其中更为深切的含义。 看到过许多因为疾病而变得口齿不清、行动不便、郁郁寡欢的老年人之后,才开始察觉,人生这一场旅途走到最后,终究还是自己二字。 年轻的时候比来比去、努力拼搏、熬夜加班,当我们以为全世界都可以得到的时候,如果以生命的最后视角来看待的话,人生的舒适程度还是是和自己相比的,在这条路上,我们能获得的自由是花在闪避人生道路上荆棘的时间:父母的期待、老板的赏识、伴侣的认同,以及儿女的理解。 躲过了这些之后,我们才可能找到人生中的自由,与自己。 所以龙应台对安德烈写过一段很经典的话:孩子,我要求你努力读书,不是为了~而是为了~。在往人生前进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独自前进的,承受孤独。 二、这世上,没有真实世界这回事 只有谎言,迫使你设法穿越 在安德烈的成长环境中,十八岁其实已经是一个人格独立的大人了,但在中国的教育环境里,不说十八岁,就是现在的我,都强烈的感觉到在人格的独立方面,做得依然不够,在我周围的环境中,又有多少成年了的孩子呢?我们的文化里,无论多大的人,在父母面前依然是一个小孩子。 但长大的过程其实是一条不归路,只要成为了大人,就再也不能当一个小孩了。 其实这只是一个小问题,但人生路上这样的小问题有多少个呢?我们被教育的那些“正确”的又有多少呢? 直到现在,我才强烈的感觉到“谎言”好多,它的力量又好大,在这方面,我们是“挺惨”的一代,上一代经历过贫穷的父母只需要一份安稳的工作,就可以幸福的度过这一生。我们呢?起点太高,成长在丰富的物质生活中,更需要的是找到自己,成为自己。 三、我们这一代究竟关不关心社会问题呢 昨天吃完晚饭的时候,准备顺便去买一个冰淇淋,走进超市,打开冰柜,随手拿了一个,结账的时候,才发现这个有着一块钱样貌的冰淇淋居然价值九块,我当场就表明不要了,柜员提醒我说,柜子上是有价格的,可以看清楚再进行选择,我说好。 我没办法心安理得的吃着一个九块钱的冰淇淋,除了我现在的经济状况,还有因为想起了跟父母买菜的时候,那些一大把菜就卖一块钱的农民,九块钱对于他们来说需要一大早就起床,摘一个小时的菜,再骑上一个小时的车来这里卖。 昨天和朋友谈起买房子的事情,这就是我们如今面临的最大的压力。我身边的大部分年轻人,他们也愿意去帮助别人,也愿意去看到和做一些自己能够改变的事情,可是我们大部分的精力,都被用来处理这些我们自己的事情,看见,但真的意识不到,或者说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但社会的希望确实是在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身上,我们也需要学习如何看见这个世界更多的东西。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是两代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亲情没有正确答案,儿女们要不断的学习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们也要不断的学习与一个比自己小一代的年轻人交流,学习他们的思维和语言,彼此才可能真正的认识对方,虽然不懂也能成为亲人,但如果彼此都有一颗靠近的心,那么并不是懂不懂都没有关系。 对于父母来说,最艰难的可能并不是养育他们的过程,也许学会放手才是最难的。对于儿女来说,爸爸妈妈也不是什么都会,他们也曾经是和我们一样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他们也是第一次当爸爸妈妈,所以有做的不好的地方,我们要学会多多理解他们。 《亲爱的安德烈》是一本打开两代人隔阂的按钮,书中从龙应台谈到自己的十八岁,讲起年轻时候在什么都没有的条件下长大的那个土土的女孩子,安德烈讲到自己的十八岁,在接受自由快乐教育的现代社会成长的少年,如何看待和了解这个社会。不同的时代,同样的年纪,穿越时空的理解,这是这本书最重要的核心。
三毛的经典作品,也许是她预留的遗书
我其实是较少读女性作者的散文作品,可能是因为脑子里泛出的近现代著名作者都以男性居多,又也许是自己孤陋寡闻罢了。 记忆中一下能够想起读过的,似乎就只有龙应台的三部曲,但严格意义上,《目送》和《孩子你慢慢来》算是,《亲爱的安德烈》则更像是家书。
去年在图书馆里偶然看到三毛的书,这位始终耳熟能详的作者,竟从未有过涉猎。于是,在往返于某座城市的飞机上,读完了她的《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的文字中有种天然的放荡不羁,又充满了异域风情的即视感,同时还带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气。作为一名东方女性,与丈夫荷西常年在西方生活,她眼里和笔下的西方世界时时都透析着东方的文化和情愫,而文字里的活力四射营造了极美的渲染。 然而,当我再次在图书馆遭遇三毛的作品时,是这本,虽只有短短的几个月,却恍如跨过了一个世纪。与《撒哈拉的故事》相比,《梦里花落知多少》却传达了另一种情绪。
因为借的人多,书的外壳已经遗失,封面上还留下了斑驳的痕迹。但深浅不一的条纹,衬在紫的底色上,竟恰到好处地迎合了这本书的情绪,宛如不断出现的林立遭遇,又像是彼此交织的掌纹,刻画着生命的印记。
写这本书的时候,荷西已经离世。这个三毛一生中深爱的男人的离开,如她半个生命的崩塌一般改变了她的人生。所以,整本散文集始终都渲染了一种悲伤的情绪。 全书二十四篇散文,记录了她的孀居生活,记录了她从丧夫的悲痛一步步开启新生活的过程。然而,从第一篇文章《背影》开始,就已然奠定了这本书的感情基调。
那片墓园曾经是荷西与我常常经过的地方。过去,每当我们散步在这个新来离岛上的高岗时,总喜欢俯视着那方方的纯白的厚墙,看看墓园中特有的丝衫,还有那一扇古老的镶花大铁门。不知为什么,总也不厌地怅望着那一片被围起来的寂寂的土地,好似乡愁般地依恋着它,而我们,是个根本没有进去过的。当时并不明白,不久以后,这竟是荷西要归去的地方了。是的,荷西是永远睡了下去。
然后,我们随着三毛一起,带着这样的情绪,去面对家中客厅里的死寂,机械般地接受着认识和不认识的路人的安慰,麻木地处理着丈夫的身后事,独自用身体去搬动沉重的十字架,用十指去挖埋着丈夫的黄土,用大石块去敲钉锤打,用自己所有的爱与悲伤,亲手筑下爱人永远的寝园。 我们始终不知道,荷西是如何离世的,从头到尾,三毛都未曾讲述过这场事故的经过,也许是在出海时遭遇罹难,但这已是仅有的能在文字中能够挖出的线索了。
虽然这很让人难受,就像是看一部不知道缘由的电影一般。三毛也一直都在记录中,刻意去回避这一场经过,但要她去叙述这场悲剧的情由,想来又该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
当看到三毛打算离开西班牙回台湾,把摩托车送给朋友拉蒙,却不慎打开了车房里装满荷西海钓和潜水设备橱门的时候,从三毛记载着自己的过激反应中,很能体会到她想把那段回忆永远尘封的需要。那作为读者的我们,又何必强求她去掀开呢?
确实,这本就不会是一部完整的小说。 有人将三毛这样的文学,称为“流浪文学”,据说那些取材于流浪者生活的文学作品,都会被称为“流浪文学”,这可能是一种文化现象,但对于“流浪”二字,很能在三毛的散文中有所体会。
特别在《梦里花落知多少》里,我始终觉得,三毛笔下的自己,就像是一只不断迁徙的鸟。从西班牙的居所小城到马德里,从马德里回到台北,香港、维也纳、巴塞尔、西雅图,她的足迹似乎遍布了世界各地,而每一次停留都能遇上合适的人,结交合适的朋友,不多时,又匆匆离开去往下一站。
这是这本书中最能够读到的流浪性,并非人在异乡的冲突的描述,而是将灵魂放诸于四海的天涯浪迹和浪漫性情。
即便在目录上,编辑也以独特的邮戳设计,来体现三毛文字里传递的这种流浪性。 只是,这一城城,一站站,悲伤和怀念的情绪,却始终都在字里行间徜徉,而时不时,她都会用一个大段的文字,或是一个独立的篇章,来怀念自己与荷西的过去,那些记忆里的滴滴点点。
“梦里花落知多少”是这本书的书名,也是藏在全书最中心的一篇散文。在迷航交错中,在我们似乎已经沉浸在她新的生活中,她却用一篇独立的散文,又完整缅怀了她与荷西的甜蜜生活,重拾了她重回故地,重又走上通向墓园的道路,所有积聚的悲痛情绪的迸发。
那一刻,我们知道,悲痛并非会被忘却,只是会一直存在绵延不绝的一种状态,是溶化进到日常生活的举手投足以及只言片语的一种溶质,不易感知,却会在某个瞬间的触动下,如火山般喷发,于是所有的控制竟会轰然失防,让悲伤肆意宣泄。 我们知道,三毛已然离世,在48岁的时候,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这本《梦里花落知多少》,更像是她提前为自己写下的遗书,我们能够看到她在荷西的离去后,确实用力地生活、用力地快乐,只是那挥之不去的悲痛欲绝,那溶化在血液里的生死相许,是她一生的宿命。
上篇:走过半生,归来仍少年
下篇:故乡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