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浓浓亲情的五大经典书籍
关于浓浓亲情的五大经典书籍有哪些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关于浓浓亲情的五大经典书籍,希望您喜欢!
《我们仨》——杨绛
杨绛先生在丈夫和女儿相继离世后写的这篇简洁而沉重的回忆录,有温情有悲恸,“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愿我们这辈子只有死别,再无生离。”每一句都饱含真情,谦逊朴实,感同身受,无不为之动容。希望我们能好好珍惜身边人,趁还有时间还有机会。
这本书以梦境的形式讲述着离别。看过之后,你会发现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过。闲时一起探险,困境时还能一起读书工作。杨绛先生在92岁时,居然还满怀着思念,大脑清晰,字字有情。每一句都有着浓浓的思念之情。
这本书中,有着爱情最好的模样。
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爱情最好的模样,那么你可以看看这本书。
《目送》——龙应台
龙应台的三部曲之一,渐渐的你就会明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便是目视你离去而那个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温情暖心。尤其是龙应台母亲老年痴呆,坐在站台等人接她回去。女儿就在她面前,她却认不出来,执意要等女儿接她。还记得女儿的小名。这本书我看哭了。
年轻的时候都在追求名利、财富、地位,直到中年以后,处在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既是日渐消瘦的父母眼中的儿女,又是羽翼渐丰的儿女眼中的父母。面对父母慢慢花白的头发与儿女将要远行的消息,才发现这才是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曲终人散之际,却没有能力将他们挽留,只能看着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这一刻深切体会到朱自清先生笔下“背影”的含义——不必追。人生这一轮回,父母儿女一场,好好珍惜吧!
《平凡的世界》——路遥
书中主人公孙少平的哥哥孙少安体恤父母的不易,家庭的困难,毅然放弃自己继续求学的机会,挑起大梁分担父母的家庭重担,甘心情愿留在农村务农,把继续求学机会留给弟弟孙少平与妹妹。孙少安不是父亲,却胜似父亲,手足情,同样深似海!读后对孙少安的手足情深所感动。
长的是苦难,短的是人生。太多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在这字字行行间。但是最终,这一切都会归于平静。因为我明白,因为有太多的感同身受,这就是生活。从作者路遥的文字中能热泪盈眶,也能发自内心地对生活展开笑颜。归根结底,每个人都生活在这样一个平凡的世界,历经着独属于自己内心的狂风暴雨,最终做出自己的选择。
《天气》——贾平凹
最印象深刻的是贾平凹的《母亲》,也是极力推荐大家读的。当时上大学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那时刚上大一,从未离家的我读到母亲的篇章时,才体会到一个家最重要的人就是母亲。在身边时时刻刻能感受到温暖,也未觉什么。但是离家后,才发现那种关爱是多么的温暖,是多么的珍贵。前一阵子,朗读者一集为斯琴高娃老师朗诵《母亲》这篇文章,不禁潸然泪下。已为人母,才知道为孩子的付出是自发的,可以说一心系在他身上,才体会到“养儿方知父母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他们老了,能让他们享天伦之类,便是最大的报答。也警醒现在很多年轻人,以工作忙为由,很多父母该尽的义务都让老人承担了。想想父辈们又是工作,又照顾家庭,甚是惭愧。
作者贾平凹的文字朴素而有韵味,老道精粹,从容不迫。其中的内容朴实而有趣味,作者就像在讲故事一样,来抒发自己内心中情感。这种平淡见真知,十分耐人寻味,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便是如此吧。
《文化苦旅》——余秋雨
关于亲情的文章,我读到余秋雨的《谢家门孔》时,永远都记得当时可以凭泪横流却不愿制止,甚至愿意投入到那样情境里面不走出来。
一个民族的历史背后充斥着无声的叹息和坚定的眼神。 文化苦旅,是世界也是人生。 抚摸着斑驳的墙壁,感受着历史的余温,仿佛能够透过这古老的建筑看到过去的痕迹。 翻看着泛黄的信纸,还残留着些许墨香,仿佛能透过这含情的文字看到当年和老友一起傻笑的日子。诗词中的美景,异乡人的漂泊与情结,都能在书中找寻到线索。

母亲对孩子的爱与冲突
最近一口气读了龙应台的人生三部曲,《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书中作者用细腻柔软的文字抒发内心,饱含母爱的缱绻之情。但读罢全书,我不禁想,这是否只是一个自我感动的东方式母亲和努力争取自身独立的西方孩子呢?
全书的开头,龙应台便将安德烈摆上了道德的审判席,“我可爱的安安,哪里去了?”,“他坐在桌子的那一端,有点‘冷’地看着你”。一个受伤的,为孩子全情付出的,却只被冷眼相待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这是我们多少年刻板地刻画着的母亲形象啊,她温柔,她贤惠,一桌热腾腾的饭菜,等待着归家的丈夫与儿子。她围着灶台,围着丈夫,围着孩子,她也似乎总想从他们的眼神中,获取一点对她付出的认可。可惜,她总是失望。她是那个自我牺牲的母亲,他是那个不知恩图报的孩子。 出生于台湾落后沿海村庄的龙应台,是典型的背负父母期望,靠努力读书出人投地的东方孩子。而无论接受多少西方文明开化的洗礼,无论接受了多少女性主义思想的熏陶,她依然是那个东方母亲。十八岁大的儿子,依然是她捧在手心里的宝贝,也是她炫耀给他人的玩具。她会因儿子一句关于性药音乐的玩笑话过度反应,也总是试图将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灌输给儿子。字里行间里,似乎藏着她撕心裂肺的嚎叫:我是一个东方母亲,是一个成长于穷乡僻壤的母亲,所以儿子,你要理解我的过度保护,理解我生活情趣的缺乏! 那些带有强烈控制欲与展示欲的文字让我不适,但安德烈带一点顽劣,又常常充满智慧的回应,总是让人会心一笑。我多想成为这样自我界限清晰,回应进退有度又带有一丝幽默的人啊。也果然如书中安德烈的自夸,他确实很多时候写得比龙应台写得好。龙应台的文字读来矫饰过度,而他的文字里流淌着真诚与宽容。他会用玩笑掩盖那些不想展示给读者也不想表述给母亲的想法,他也会用略带无奈的语气告诉母亲她所提的问题他有在考虑,于此同时他也有自己的人生思考。他似乎在用一种轻快的语气提示:嘿,妈,我长大了,我有了自己的人生,也有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 龙应台与安德烈的书信是一场中西文化的对话,也是一场激烈的母子冲突。在荣格的心理学中,将母亲的原型表述具有孕育死和生的双重性,既有培育生命的正面力量,又有吞噬一切生命致其死亡的负面力量。人类母亲在精神深层也具有这种倾向性。当孩子尚小时,母性是哺育小孩,为其提供健康成长环境的建设性力量。但随着孩子的长大, 母性的破坏性力量也逐渐显现。它表现为对孩子过度的保护与控制,束缚孩子对自我与世界的探索。此时,学会适时收回自己控制,给孩子自有探索的空间,方为良策。但让一个将双眼只停留在孩子身上数十年之久的母亲,学会适时放手,这又谈何容易呢?文化名人龙应台都没有做到不是吗? 那我们对女性的要求是:需要时,你是孩子无微不至的母亲,该放手时,你就是随时能被抛弃的工具?只需要歌颂母亲的伟大,呼吁孩子们感恩母亲,就能让一个人只为母亲这样一个角色活着?那可是一个人漫长的一生啊,就只为了那十年活着,是否太过残忍了呢。如果,本身作为一个女性,可以如何为自己争取多个人生角色之间的平衡呢?或者,我们需要思考思考,可以如何为女性创造同时承担个体与母亲双重角色的社会环境呢? 母亲角色的成长是一条路漫漫其修远兮之路,她们不应该从小被期待只扮演母亲这样一个角色,也不应该在成为母亲的那一刻就被迫担负伟大二字之重。她们是她们自己,她们是女儿,她们是妻子,她们是员工,她们是学生。她们,不仅仅只是母亲。
读龙应台的三部曲《目送》《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
如果要我给这三本书给出关键词的话,细腻,感动,重要。是我给出的,但并不正对每一本,而是对三书的统一读后观感。
我啊,不仅是读书不多了,读女作家的更少,读龙部长的书里她与父母的点滴生活,描写的那么细致,当然细致的不止是文字,主要的是女性特有的情感。真的令读者很感动。
以前就经常看见微信朋友圈转载目送上的一篇文章,这更让我感觉,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还是读书来的好。单一篇的文章也许只能给你带来感动,而一本书读完后更多的是带给你读后的思考吧。
看了部长给孩子之间的来信,更是觉得两代人之间的差异似乎永远是未解之题。或物真的摊到自己身上后,才算是真正的人生体验吧。
下篇:《龙王令》免费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