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9-14 06:03:47
我在这书中窥得溃乱王朝的一角,瞥见那满地苍夷。如果没有特别关注这段历史,可能对此的印象只有寥寥无几,“明末清初”或是“反清复明”。哪怕在历史的教科书上,也不过是数行墨字。可这字哪里写得尽历史,又哪里道得完人性? 民军,明军,清军,在历史舞台的昏暗处悄移身位。文官,武将,每个都像是岩边的蒲草,在各个势力间摇摆,依附。官员心中无百姓,百姓眼中无家国。当官员为着自己的利益在争斗,百姓正为自己的生命而挣扎。这是中华民族的血泪史。 这本书中有太多的无奈,有太多被忽视的存在。民族危亡,隆武帝被俘后绝食自杀,何腾蛟等人以身殉国,有谋者为己,迂腐者为国。郑成功北伐南京,后二次北伐直入长江,因骄傲自满而败,退出长江,收复台湾,建立明郑王朝,后郑成功病故,清军登录台湾,明郑王朝结束。每个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并为此付出了很多,但“复明”这条麻绳,是要往一个方向搓的。在这样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大多数人不会去关注别人,部分人对其他人心存猜忌,少部分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个时代是一盘散沙,南明缺的不是豪杰,而是一个核心,一个有理想有信念,坚持走向未来的人。可是,整本书中没有这样的人的身影,书中是人性,是血泪,是山河,是惨烈,是悲壮。 读完《南明史》,我不知该说些什么,好像被百年的历史压得喘不过气来。历史的存在像是一个标识,它告诉了你它的见闻,然后看着未来,拍拍你的肩膀,让你大步向前,别忘驻足回视,它会为你在时光里记下一切。
...一直以来,对于历史都是了解的不是很深刻,懵懵懂懂。前段时间阅读了《大秦帝国》后,对历史有了一定的兴趣和喜欢。
现在有幸接触到《南明史》,如饥似渴、废寝忘食地不断输入,生怕迟了,就会错过一般。
顾 诚(1934—2003)《南明史》的作者,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历史学家,明清史专家,著有《明末农民战争史》《南明史》,均为明清史研究领域最高学术水平的著作。
南明的历史在我国史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包括了大顺军攻克北京以及随之而来的清兵进入山海关问鼎中原以来,一直到康熙三年(1664)奠东抗清基地覆灭的各地反清运动的历史。从不同的角度看,它是群雄争霸,又是明朝的延续,也是清初历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称之为南明,是因为以崇祯皇帝朱由检为首的在北京的明朝廷业已覆亡,这段时期的战斗主要在南方展开,又是在复兴明朝的旗帜下进行,而弘光、隆武、鲁监国、永历朝廷都是在南方建立的。
南明史的覆盖面并不只限于南方。如果就时间来探讨,南明史的上限过去和现在的史学家大抵是以弘光朝廷在南京继统为标志,本书作者认为南明的历史应该从甲申三月十九日北京被大顺军攻克、崇祯朝廷覆亡开始。
内斗就要亡国,亡国也要内斗!这个是南明政权争夺的必经之路,从南明灭亡看透了人性的荒唐!
...满清入关后李自成一再战略失误,一路西撤将中原拱手相送、过分信任明朝官员没有改编部队,满清打着恢复明朝的幌子大肆扩充势利。弘光朝廷在无需供应北方的情况下居然税负不减,荒淫无度,更是给抗清事业蒙上了阴影。
但即便如此,南明仍然有强大的实力。郑成功出兵南京就吓得顺治要退回满洲,如果忠贞营/夔东十三家、郑氏家族、永历/大西军协同作战呢?可惜没有。夔东十三家几乎不被任何人信任只是当作炮灰。大西政权中晋秦蜀三王内斗,一个孙可望治国+李定国用兵+刘文秀定策的理想形态没有持续,接任后李定国治国/招抚不得人心,在东南亚颇具威望的沐国公沐天波也惨死在咒水之难中;永历仪表堂堂,体恤民心(撤退时拒绝少粮仓,死后昆明百姓自拾骨灰厚葬),可惜生于乱世。郑成功只是打着明朝的幌子为郑氏家族牟利,永历强盛时他不配合唯恐其做大,永历快完犊子时他来劲了,最终弄巧成拙。
应当注意的是,满清人口稀少/不熟中原事务,是吴三桂、洪承畴等汉奸为其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吴三桂力排众议入缅追杀永历,是吴三桂要砍了永历,最后连满将都不看下去了才留了个全尸。讽刺至极。
我一直都认为学历史一定要读权威作品。如果你要想了解明清时期的历史,首推顾诚教授的《南明史》。顾诚是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著名明清史专家,其所著的《南明史》、《明末农民战争史》,是公认的明清史研究蕞权威的著作。个人认为本书有以下三方面的亮点:1.考究严谨,史料扎实。顾诚是真正能够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大师、学者,在其个人长达几十年的历史研究中,顾诚教授每天的生活节奏很简单,两点一线,早晨带上稿纸、笔记本和一个馒头直奔图书馆,摘抄史料,中午稍有休息,之后继续阅读直至闭馆才回家。正是因为有如此痴迷的研究态度,在明清史的研究中,顾诚教授基本把全国各大图书馆以及全国很多地方志等涉及明清史的资料查阅了个遍,厘清了很多历史问题,如“制将jUN李岩”等,也指出一些低质量的历史文献资料。这些绝非普通历史研究者一朝一夕能够做到。2. 语言朴实、客观真实。顾诚教授是真正有大历史观的人。他不赞成以既定事实为历史必然的思维认识,对明清历史的研究主要以分析各派势力的成败得失,而以哪一种势力取胜对中国社会生产破坏最小,蕞有利于推动社会前进为褒贬的标准。在行文中,语言朴实客观,在原籍的引用上尽量使用原文原句,力求保持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虽然这本书目前我还没有读完,但作者在很多历史问题的分析考究上纠正了很多对明清历史的错误认知,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真的是大饱口福,心生欢喜。个人强力推荐这本书,历史爱好者必入的宝藏图书。
...部分较为出彩,史料保存价值极高
穷毕生之力著史可以说是我国私人著史的一个传统。钱老先生的史料取材来源十分广泛,有很多现在已经无可探寻,从这点上来说,起到了很好的保存史料的作用。在南明诸帝本纪和表志上下功夫颇深,这几部分也是书中较为出色的。在南明一些较为知名的人物的刻画上也能严格依照史料如实记录,可称为“良史”。但在小人物的刻画上,主要指靠后的忠义,隐逸,文苑,儒林,列女诸篇,读来另人感到乏味,这部分叙述的人物过多,每个人都只有寥寥数语,都没有出彩的表现,很多人物并没有必要叙述。另外,在本纪的记载中,相同名字的人物经常会重复出现,有的前面战死了,后面又会出现,对于这部分问题,我不能确定是否为同一个人,是否是作者出现疏误。另,绍武皇帝并没有被列入本纪,虽然绍武政权只有存在着一个月,但他亦应该是名副其实的皇帝。其他关于南明的书籍都称绍武皇帝名朱聿鍔,独此书称聿(釒奥),此书中称聿鍔袭封唐王,至永历十三年八月薨,未知何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