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从矢口否认到爽快承认,伊朗突然改口,核设施真的被摧毁了?
现在,美国国内围绕钻地弹是否摧毁了伊朗核设施的争论异常激烈。6月23日当天,特朗普亲自宣布美军成功摧毁了伊朗的核设施。然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等媒体随后报道,国防情报局对6月23日空袭的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这次轰炸最多只能使伊朗核武计划的进展倒退几个月,完全不同意特朗普的夸张说法。面对媒体的质疑,特朗普立即反击,宣布国防部将召开新闻发布会,以“捍卫我们伟大美国飞行员的尊严”。
同一天,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约翰·拉特克利夫也表态称,美军使用钻地炸弹确实摧毁了伊朗的核设施。拉特克利夫在声明中透露,中央情报局掌握了“可信的证据”,显示伊朗的核计划遭受了“严重破坏”。他强调,最新情报显示,伊朗几个重要的核设施已经被摧毁,修复和重建这些设施可能需要数年时间。白宫方面则坚决否认媒体报道的怀疑,指责有线电视新闻网等媒体“误导公众”。此外,国家情报总监加巴德也于当天发布推文称,“新情报”支持伊朗核设施在袭击中遭受“摧毁”的说法。
与此同时,伊朗方面在遭受美军空袭后,最初对外坚称核设施并未遭到致命打击。伊朗官方声称,包括伊斯法罕、福尔多和纳坦兹等地的核设施,在美国的空袭中损伤并不严重。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政治顾问沙姆哈尼也曾表示,尽管美国空军进行了打击,但伊朗的浓缩铀材料依然安全,“一切尚未到终结阶段”。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仅仅两天后,伊朗的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承认核设施确实受到了损毁。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巴哈伊在接受半岛电视台采访时坦言,“经过以色列和美国多次袭击,我们的核设施遭受了严重破坏,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这些设施多次成为以色列和美国侵略者的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福尔多等核设施遭到损毁,这一事实基本无可争辩,但受损主要是掩体结构及支持浓缩铀和离心机运作的基础设施。从这个角度来看,称核设施被“摧毁”并非毫无根据,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浓缩铀和离心机都被消灭,两者之间仍存在区别。事实上,伊朗在袭击发生前已将部分设备进行了转移,因此严格意义上说,伊朗核设施并未被彻底摧毁。
那么,为什么伊朗会迅速改口承认核设施受损呢?这背后可能存在三个主要原因:首先,伊朗可能想让美国和以色列安心,不再发动新的打击。特朗普和内塔尼亚胡希望通过这次袭击,让伊朗在未来若干年内无法继续发展核计划。如果伊朗坚持设施完好,可能会激发美以再次出手打击,承认损毁有助于平息紧张局势,避免重复冲突。毕竟,重建核设施需要多年时间,嘴上不坚称完全拥有,实则保留实力。
其次,这也可能是伊朗试图避免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持续监督。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一直想弄清伊朗持有的409公斤60%浓缩铀的具体去向。既然美以坚称核设施被摧毁,且监测设备也受损,伊朗便可以借此理由合法终止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从而获得更大核活动自由度。
最后,这也为伊朗向美方提出解除制裁增加了谈判筹码。美国长期承诺,只要伊朗彻底放弃核计划,制裁将逐步解除。现在核设施被摧毁,伊朗理应以此为理由要求解除制裁,否则美国的立场难以自圆其说。
总的来看,美国这次的表态和行动真是让人捉摸不透——说有就是有,说没有也可以是有;而伊朗则是有也当没,没有也当有,真假难辨,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原创核设施的实际受损程度如何?伊朗核计划的未来将走向何方?
在特朗普总统下令对伊朗实施空袭后的72小时,伊朗纳坦兹和福尔多铀浓缩设施的受损程度依然引发激烈争论。
据《纽约时报》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披露的美国国防情报局初步评估报告,伊朗核设施的损失可能介于“中等至严重”之间,但报告强调评估尚不成熟,因此对其结论“信心不足”。
特朗普则宣称这些设施已被“彻底摧毁”。
这种分歧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美国和以色列是否已成功削弱伊朗在未来数年内制造核武器的铀浓缩能力。
长期以来,以色列一直指责伊朗意图发展核武器,但从未提供确凿证据。伊朗则始终坚称其核计划仅用于民用目的。美国内部对此问题也存在分歧。直到2025年3月,美国情报机构才得出结论,认为伊朗并未积极研发核弹。然而,特朗普在6月初却声称伊朗已接近制造核武器的临界点。
尽管关于空袭对伊朗核设施破坏程度以及伊朗是否意图制造核武器的评估存在矛盾,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伊朗明确表示不会放弃其核计划。
那么,伊朗核计划的未来会如何发展?其核设施究竟受损到何种程度?美国和以色列会允许伊朗重启核计划吗?2015年达成的《联合全面行动计划》(伊核协议)——在特朗普退出前一直有效运行——还有望恢复吗?
伊朗最高领袖阿亚图拉·阿里·哈梅内伊在空袭后首次公开表态,称此次袭击“对伊朗核设施未造成重大影响”。据德黑兰记者报道,哈梅内伊表示:“大多数核设施仍然完好,伊朗将继续推进其核计划。”伊朗原子能组织负责人穆罕默德·埃斯拉米也表示:“我们已准备好恢复工作,确保生产和服务不中断。”
尽管如此,卫星图像显示,纳坦兹和福尔多——伊朗仅存的已知铀浓缩设施——遭受了严重破坏。此外,以色列自6月13日起的一系列行动中暗杀了伊朗多名顶尖核科学家。然而,美国国防情报局在其初步评估中指出,空袭仅将伊朗核计划推迟数月,且伊朗在袭击前已将浓缩铀转移出这些设施。伊朗官员也作出了类似声明。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指责伊朗将约400公斤铀浓缩至60%丰度,距离武器级所需的90%丰度仅一步之遥。当特朗普被问及是否相信伊朗在袭击前已转移浓缩铀时,他表示:“我们认为那些核材料仍在地下,他们并未转移。”随后,他又补充道:“我们的打击太快太猛,他们根本来不及反应。”
伊朗核设施的实际受损程度如何?没有实地核查,答案无从得知。
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约翰·拉特克利夫宣称:“伊朗几处关键核设施已被摧毁,重建需耗费数年。”这与国防情报局早期评估中提到的“推迟数月”形成鲜明对比。
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关于伊拉克领导人萨达姆·侯赛因是否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争论中,美国国防情报局和中央情报局也曾意见相左。当时,国防情报局支持联合国观点,认为核查表明侯赛因并无此类武器。而中央情报局的情报支持了时任总统小布什入侵伊拉克的立场——这一情报后来被证明有误。这表明中央情报局在政治压力下更容易偏离事实。
在当前关于伊朗核设施是否被摧毁的争论中,特朗普的国家情报总监图尔西·加巴德也公开支持总统的立场。她在X平台发帖称:“伊朗核设施已被摧毁。若伊朗选择重建,需从头开始重建纳坦兹、福尔多和伊斯法罕三处设施,这可能需要数年。”然而,加巴德显然调整了其公开立场以迎合特朗普。
2025年3月,她在众议院情报委员会做证时表示:“伊朗并未制造核武器,其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也未授权恢复2003年已中止的核武计划。”6月20日,特朗普回应这一评估时称:“她错了。”
当晚,加巴德发帖澄清,称其证词被“不诚实媒体”误引,并表示:“情报显示,若伊朗决定组装核武器,它可在数周至数月内完成。”加巴德的澄清与其此前关于伊朗未积极研发核武器的观点并无矛盾。
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拉斐尔·格罗西接受法国记者采访时表示:“‘摧毁’一词过于夸张,但伊朗核计划确实遭受了重大破坏。”
以色列原子能委员会支持中央情报局的说法,称伊朗核设施已“完全瘫痪”,且“未来多年内无法研发核武器”。美国国务卿马可·鲁比奥则表示,伊朗伊斯法罕的地面设施已被摧毁,足以证明伊朗已无力制造核弹。他告诉记者:“制造核武器需要转化设施,而我们甚至无法确定其位置或在地图上找到它。”
2015年,伊朗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中国、俄罗斯和欧盟通过谈判达成了《联合全面行动计划》(伊核协议),这是迄今唯一管理伊朗核计划的协议。
该协议允许伊朗自行浓缩铀,但将其丰度限制在核电站发电所需的3.7%。在以色列的要求下,特朗普于2018年退出该协议,伊朗也在一年后退出,但此前协议一直有效。
尽管特朗普表示不会重返奥巴马时期谈判达成的伊核协议,但他可能接受一项由他主导、与之相似的协议。关键在于,以色列此次是否会支持新协议,以及伊朗是否被允许保留其和平核计划。
特朗普的言论似乎并未朝此方向发展。他在海牙对记者表示:“我们可能会签协议,也可能不会。我觉得这没那么必要。”任何类似伊核协议的安排都要求伊朗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人员重返,以确保其遵守核保障承诺。
国际原子能机构表示:“在冲突期间,我们的核查人员一直留在伊朗,随时准备返回核设施,核查核材料库存。”然而,伊朗宪法监护委员会通过了一项法案,暂停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合作,表明伊朗目前不愿接受联合国对其核设施的监督。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4月接受播客节目“Honestly”采访时表示:“若伊朗想要民用核计划,他们可以像其他国家一样通过进口浓缩铀实现。但若他们坚持自行浓缩铀,他们将是全球唯一一个无核武计划却进行铀浓缩的国家。这显然有问题。”
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伊朗历史学家阿里·安萨里表示:“伊朗国内活动人士已呼吁停止铀浓缩。”
但自美国空袭以来,包括哈梅内伊在内的伊朗官员发表的强硬言论显示,伊朗尚未准备放弃铀浓缩。
特朗普近日暗示希望伊朗彻底终止核计划。
他在“真相社交”平台发帖称:“伊朗绝不会重建其核设施!”他随后再次强调这一立场。他在海牙北约峰会结束时对记者表示:“伊朗拥有巨大优势,丰富的石油资源和行动能力。我认为他们不会再涉足核问题,他们已经受够了。”
但他也暗示,即使伊朗未研发核武器,美国仍可能再次打击其核设施。他表示:“如果伊朗继续参与核活动,我们会一直在那里,必须采取行动。”他还暗示,若他不采取行动,“其他人”也会攻击伊朗核设施。
这里的“其他人”显然指以色列——长期以来,以色列一直试图阻挠任何针对伊朗核计划的外交努力。在北约峰会上,当被问及以色列和伊朗是否会很快再次开战时,特朗普回答:“我想总有一天会发生,也许很快。”
虽遭美空袭钻地弹的袭击,但伊发展核武器的决心和意志并没有改变
上图为2025年6月22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空军上将丹·凯恩和美国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在弗吉尼亚州阿灵顿五角大楼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展示了对伊朗实施打击的行动时间表。
2025年6月,美军对伊朗福尔道、纳坦兹等三处核设施发动“午夜重锤行动”,投下14枚GBU-57钻地弹。美国CIA宣称袭击“彻底摧毁”关键设施,重建需数年;但国防情报局(DIA)评估显示,仅封锁部分入口,地下核心设施未遭毁灭性打击,核计划可能仅倒退数月。伊朗政府承认设施“严重毁损”,但强调“重启计划已就绪”。
专家提出另一个关键问题是伊朗是否在为因应空袭做准备时,已将约400公斤的浓缩铀转移到其他地方。美国总统特朗普政府25日反驳这种说法。
炸毁了伊朗三座核设施后,CNN连续发文质疑空袭的效果,周二(24日)还爆料称,据国防情报局泄漏的报告显示,美军轰炸伊朗核设施结果仅封锁2个阵地入口,未炸毁地底建筑,伊朗核武计划可能仅倒退数个月。
白宫发言人莱维特指报导完全错误,所谓遭泄漏的评估摆明是为羞辱特朗普,打击完美成功的任务,诋毁摧毁伊朗的勇敢战机驾驶。所有人都知道精准打击,投下14颗3万磅重巨弹的成果:全面摧毁。
莱维特表示,情报机构的“不具名鲁蛇”把最高机密泄漏给CNN,所谓的评估错得离谱。
这也让特朗普气愤的要求CNN对美军道歉。周三,他和内阁成员在北约峰会期间,再次斥责CNN等媒体造谣。
双方说辞的矛盾,揭示出空袭效果与核计划韧性的深层博弈
一、对美国钻地炸弹损毁效果的评估,技术局限与信息战的角力
福尔道核设施深埋90米山体隧道,由多层钢筋混凝土加固,而GBU-57理论穿透深度约61米,需多次精准命中才能破坏地下结构。卫星图像显示,纳坦兹的电力系统和应急发电机受损,可能导致离心机停运,但福尔道核心车间是否被摧毁仍存疑。伊朗原子能组织主席暗示,关键设备或已提前转移或保护。
美媒爆料伊朗在空袭前转移400公斤60%丰度浓缩铀(接近武器级90%门槛),白宫虽否认,但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因伊朗暂停合作,无法核实其核材料动向。若转移属实,伊朗已掌握制造核弹的关键材料,为秘密研发保留底牌。
二、核计划的韧性:短期挫折与长期决心
美军空袭导致14名核科学家丧生,部分离心机损毁,但伊朗50年核技术积累未被摧毁。其本土工业可在数月内重建设备,并可能将核活动转入地下隧道或移动平台,以规避后续打击。
伊朗外长明确表示,袭击“强化了推进核计划的决心”,最高领袖顾问强调“浓缩材料与技术知识尚存,博弈未止”。更关键的是,伊朗议会通过法案暂停与IAEA合作,核活动从“相对透明”转向“全面隐蔽”,国际社会失去监测渠道,为武器化创造空间。
三、核扩散风险地区安全的临界点
若伊朗持续推进核计划,沙特、土耳其等国可能效仿,中东核不扩散体系面临崩溃。以色列已多次威胁“先发制人”,而美国若未能彻底摧毁核设施,可能被迫升级打击,甚至动用战术核武器。这种恶性循环下,核扩散风险正从“潜在威胁”演变为“现实挑战”。
四、伊朗不可逆的核路径与危机升级
物理损伤,但未摧毁其技术根基与战略决心。400公斤浓缩铀的转移疑云、地下设施的幸存可能,使伊朗仍具备“速成核武”的潜力。其核计划已进入“不可逆阶段”。
美国的空袭虽延缓了进程,但无法阻止其最终目标。国际社会需做好长期应对核扩散的准备, 单纯军事打击无法根除伊朗核诉求,而外交斡旋与地区安全机制的重建,才是避免冲突失控的关键。若美以持续施压,伊朗核突破与地区战争的连锁反应,或将重塑中东安全格局,可能使中东处在更加动荡和不确定性的巨大阴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