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广州亚运十周年

更新时间: 2025-07-11 13:34:42

阅读人数: 603

本文主题: 体育人生

“我是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剪纸艺术的研究者和组织者,希望通过广州亚运会这样的国际舞台,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推向全世界,这是我的心愿,也必将为此倾注一生的精力。”李竹梅说。

2010年,来自河南三门峡的黄河民间艺术研究所所长李竹梅带着创作团队亮相广州亚运会主新闻中心(MPC)进行文化展示,独特的剪、唱、舞表演令人大开眼界。由他们设计完成的《锦绣羊城》巨幅剪纸作品也成为如今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博物馆收藏的最大体量的艺术精品。回望20年的剪纸路,李竹梅说,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希望将中国传统文化继续传承推广下去。

民间剪纸艺术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竹梅

在李竹梅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广州亚运会是一个重要的驿站,也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梦想和信念——将剪纸艺术发扬光大。

2008年北京奥运会,李竹梅第一次登上国际体育盛会的舞台,成为剪纸类特许商品的创作人。

“当时,我们的团队创作了中国奥运选手夺冠的精彩瞬间,其中,残奥会冠军周杨静/单子龙正是来自广州,”李竹梅说,机缘巧合,他们了解到两年后将举办广州亚运会,“受广州亚组委邀请,奥运会后我们着手为亚运冠军创作精彩瞬间剪纸作品;广州是另一番新天地,对我们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这里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我们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需要这样的舞台开阔视野、改革创新。”

李竹梅说,第一次为广州亚运会创作是为了倒计时300天的大型活动,她组织三门峡老家的剪纸艺术家加班加点,开始创作具有岭南文化风格的北派剪纸作品,这是一次很大的挑战。

“广州亚运会来了,我们应该创作什么,体现怎样的风格特色?来到广州,看到唯美的云山珠水,文化厚重的粤剧祠堂,我们创作的激情被调动了起来,”李竹梅说,“剪纸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有了很大的提升,特别是底蕴厚重的岭南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大家创作思路大开。”

当时,广州亚运会倒计时300天大型活动在黄埔古港举行,李竹梅团队创作了巨幅作品《锦绣羊城》,将广州亚运会、名胜古迹、岭南风情熔为一炉。“作品长3.6米,宽1.2米,在我们过往的创作中都属巨幅作品,我们对岭南文化有了更深刻的领悟,突破了以花鸟鱼虫、风物人情为创作主题的传统模式,更开放、更丰富、更有开创性。”

巧合的是,黄埔古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而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也借亚运会之“船”出海,走上国际舞台。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李竹梅团队紧锣密鼓地投入到广州亚运会的创作当中,收集素材、设计、制作,几个月后,《锦绣羊城乐羊羊》横空出世,她们也继北京奥运会后成为广州亚运会特许商品的制作方,并走进了主新闻中心(MPC),成为世界媒体关注的亮点。“广州亚运会开幕前,我们团队十多个人来到广州创作,老艺人、设计师、装裱师都进入了亚运会新闻中心,非遗传承人任孟仓老先生一边剪纸,一边唱歌、跳舞,成为新闻中心的一大景观,海内外媒体记者驻足观看、拍摄,有的还将剪纸作品带回家,一位来自中亚的记者还特意定制了自己肖像的剪纸作品,经常有记者、运动员、志愿者慕名来到剪纸艺术展示区域参观、学习、拍摄这门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李竹梅说,参与大型综合性体育盛会,推动剪纸国际化,她距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当黄河文化与岭南文化相遇,当剪纸与亚运会交融,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元引起了强烈共鸣。

“创作《锦绣羊城乐羊羊》作品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时间紧、任务重,南北方文化差异很大,创作团队不断学习、理解、融合岭南文化,其间得到了广州亚组委、广东省文化厅、广州市体育局和广州日报的鼎力支持,让我们特别感动。”

如今,李竹梅正带领团队开始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创作作品,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10年广州亚运会,再到冬奥会,她完成了剪纸艺术的三度“高光时刻”。

“我从事民间艺术研究20多年了,民间艺术一直在民间,很难有出头之日,通过广州亚运会,我们开阔了视野,认识到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跟着大型运动会走,让传统艺术国际化,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让古老的艺术发扬光大,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李竹梅说。

如今,广州正在建设国际体育名城,老城市焕发新活力,李竹梅欣喜不已,她希望再次带领团队来到广州,用剪纸艺术表现广州改革开放的成果,激发传统文化的活力和魅力。

“经历了亚运会,广州更美了,市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高涨,很期待再次回到广州,在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博物馆重温亚运激情。”李竹梅说。

广州亚运十周年

央视名嘴韩乔生北大激情解说“体育人生”

"各位观众,中秋节刚过,我给大家拜个晚年……" 

"中国队一脚射门,被区楚良奋勇扑出……"

"可能有的观众刚刚打开电梯,我们再把比分……"

以上令人啼笑皆非的语句摘自“韩乔生语录”中的经典段子,这本书搜集了中央电视台著名体育节目主持人韩乔生在解说体育比赛中出现的口误,从一问世便受到了很大的争议,网友甚至用“喷饭”来形容。2000年,韩乔生毅然离开了《足球之夜》栏目,去转播橄榄球和冰球比赛,同时兼顾游泳、跳水、拳击等项目。

韩乔生究竟与体育之间有着怎样的渊源?他在《韩氏语录》出现之后又如何面对?他对于央视、对于现在的工作又有着怎样的情感?

10月24日,韩乔生做客北京大学图书馆南配殿,参加了由北京大学校学生会体育部主办的《韩乔生面对面》活动,向广大的学生朋友坦陈了自己的心声。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中央电视台刚刚开设了体育频道,在体育频道和文艺频道争相要他时,韩乔生选择了体育频道。

“体育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很真实,即使同样的人在同样的时间里也会有完全不同的表现,这就是体育的不可复制性。”韩乔生把这比作“在屋子里做节目”:“我不喜欢一个人被关在屋子里做节目,要在一个房间里装模做样,故弄玄虚,这不是我喜欢的做节目的方式。体育赛事一般发生在户外,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可以感受它的活泼。”

由于当时人少,节目多而杂,韩乔生就被分配去做了多档栏目,转播了多项赛事。但他坦陈足球是自己最大的兴趣所在,也是自己的专长。后来,在1996年体育频道创办的《足球之夜》中,他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和同事一起在全国刮起了一场“足球旋风”。

2001年,韩乔生毅然离开了《足球之夜》,主攻橄榄球等赛事,“黄健翔、刘建宏的出现让我确实感到了压力,他们的解说很深沉,足球知识很丰富,抛弃了我们旧式的解说方法,非常有特点,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提倡竞争,既然我在足球解说上不如别人,就要给别人机会,大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共同的事业。”

1994年,由于中国的足球职业化改革,加上转播各种体育赛事的压力增大,体育频道迫切需要配音员,广院播音专业毕业的韩乔生顶上了前线。然而,连续的转播,经常奔赴全国各地,导致他转播时出现一些失误。虽然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但真的就有人不依不饶,出版了“韩乔生语录”,引起全国范围内对他的争议。

面对领导、同事、朋友和家人,韩乔生采取了一种“隐忍”的态度来面对一切。“我当时态度非常的好,因为怕自己越急越出错,所以先沉寂了一段时间,风格也开始变得更稳健,让那些人慢慢挑不出错。因为出现这种情况一定是有原因的,所以我就经常回放片子,倒带后仔细的分析了原因,争取在以后的节目中改正,慢慢完善自己。”

在那段沉寂期,为了排谴自己心中的憋闷,韩乔生搬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对付,并做了多方面的积累,“我那个时候看了很多书,象心理学、西方建筑类图书、雕刻、名画等,丰富自己的生活并进行一定的心理适应和调节。”

说到语录,韩乔生还和北大学生们分享了他的体会:态度决定一切,出现了错误先不要恼怒,要认真的去分析错误出现的原因,而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避免,这样才是对待错误应有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心态坦然的度过难关,并得到别人的理解。

另外,他希望同学们在学校里多积累知识,为日后踏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便于今后在关键时刻利用自己的积累来调节心理,排谴压抑和郁闷。

说到做人,韩老师反复的强调了真诚:“与人为善,多与他人交流,只有真诚不虚伪的人才会得到大家的喜爱和赞赏,希望大家多做一个真诚不做作的人。”

最后谈到对于将来的打算,他预计将会在08年离开央视,接受地方电视台的邀请,去做一些综艺类的节目。“我的天性很活泼,加上比较幽默,那种节目应该挺适合我的。央视是个大舞台,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年轻人。”韩乔生认真的说。

走出冠军“光环”,她在大学舒展体育人生

眭禄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教室内上“形体修塑”课(十一月十八日摄)。

新华社记者郭敬丹、吴振东、许东远

她拿到了世界冠军,在2011年东京世界体操锦标赛平衡木上“稳得就像扎在上面”。

她没拿到自己最看重的那个冠军,2012年伦敦奥运会同样项目上,她失之毫厘,摘得银牌。

辉煌与黯然,收获和不得,眭禄在17年体操生涯里长久地体会。读书,退役,她转身成为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教师。

“我连刷三个学期才抢到”“她光是站在那都显现出专业水准”……学生们喜欢眭禄的课,喜欢听她讲问鼎世界冠军背后的坎坷与坚持,那些承受挫折、走出挫折的思考和成长。

对眭禄来说,成绩已是过去,脱离了“光环”依然可以在大学课堂上投入对体育的热爱。人生新路上的成就感,是学生们一句“老师好”,是他们在自己的课上有所收获,是他们面对挫折时多了一份从容和坚持。

上海交通大学一间宽敞的体育教室,身形小巧的眭禄一身黑色运动衣,带着学生做热身。音乐流淌,眭禄走到学生队形中间,大声数着拍子,手腕一抬一扣,眼睛观察每个学生。

这门课叫“形体修塑”,是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通识课,眭禄每周要上8节。“我上课的时候,‘哒哒哒’,热身一块,学新动作一块,一块接一块,不太希望学生有松下来的时候。”眭禄认为,自己是个挺严格的老师。

严格的理由在于一种条件反射式的紧迫感,眭禄受不了“混时间”。“大概跟我的运动经历有关,我觉得上课一个半小时真的蛮宝贵的,一个星期就上一次,还要达到一定的效果,所以我一直跟学生讲,来一次就要有一次的效果。”

课堂上,她眼里都是学生的状态,学生“那股气掉下去了”“看上去就是不想练了的样子”,眭禄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于是,她一直在“想点子”,这堂课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可以更好。“有时候晚上突然灵感来了,都有点睡不着觉,就希望明天的课赶紧到来,到课堂上去试验一下。”眭禄笑着说。

严格的眭禄并不“凶”,她用自己的方式让学生习得要领,体会运动乐趣:学新动作,她要求学生“连贯起来,不要搞得像‘一二三木头人’一样突然停下”“头抬起来,窝‘双下巴’干吗”;拉伸或保持动作,“坚持数到六哦,一、二、三、四、五、五、五……”学生在一片“哀嚎”里会意眭禄的“耍赖”。

“眭老师的课一点也不‘水’,我上完回去背都是挺直的。”大一学生李雨婷说。

“我努力了,其他东西我都能接受”

每学期最后一课,眭禄用来和学生交流。那是一堂关于体育和人生的思政课,师生盘腿坐在教室里,眭禄敞开自己,讲顶尖运动员的成长经历,还有登顶之外的至暗时刻。

眭禄看重这一课,希望学生领悟如何承受挫折,学会珍惜。

“学生们个个眼睛瞪得很大,嘴巴张得很大,因为跟他们的成长轨迹太不一样了。”“湘妹子”眭禄4岁接触体操,7岁转到上海队培养,12岁进入国家队,19岁拿到世界冠军。和所有运动员一样,那些同龄人能够自由奔跑、跟父母撒娇的时光,她在训练馆日复一日地训练。

眭禄用“坎坷”形容自己的运动生涯。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4年,她竞技状态上佳,但还是没踏过奥运赛前选拔的门槛——“那是奥运会啊,专业运动员的‘终极目标’,我就在那个边边上,并不是够不着的梦想”。

又是4年光阴,备战伦敦奥运会,她的竞技状态依旧良好,就在临出发前三个月,脚出现严重伤病,队医建议“脚不要落地”,这还是“有所保留的意见”。

脚不能落地,身体其他地方就更不能闲下来。“我要在海绵坑里疯狂地跑,练腿上力量,练耐力,爬绳子练手臂力量,反正除了脚上那一小块之外,其他地方都翻倍练。”那段时间里,眭禄与焦虑相伴,莫名其妙会哭,看到体操房里其他运动员都在进步,自己负面情绪上来,也会跟教练闹点别扭。

挺过艰难的日子,眭禄终于“飞”上了伦敦奥运会的平衡木。流畅地完成整套动作,落地时腿向前迈了一小步;焦急地等待分数,0.1分之差,她与奥运冠军失之交臂。

分数出来的刹那,眭禄落泪了。“银牌确实也很好,但谁不想拿奥运冠军呢?我准备了8年,就差那么一点点。”

9年过去,眭禄主动谈起这个亚军,脸上云淡风轻。

“这些经历教会我脚踏实地。我告诉学生,不要钻牛角尖,这个东西你没得到,下次再继续争取。”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自身的努力,“我努力了,其他东西我都接受。”眭禄说。

在完成上海交大本科和硕士学业后,眭禄于2020年留校担任体育系老师。

做体育老师,是眭禄的主动选择,这让她得以在新环境尝试与自己的经历相关的东西。但在此之前,她也有对于转型的迷茫。

眭禄坦言,运动员退役时面临的选择很多,四周都是诱惑,“会有不少声音说,借着你身上还有‘热度’,要去如何如何。其实经过几年沉淀,再去想这个问题,自己真的能够驾驭那些事吗?”眭禄觉得,理想的状态是稳步向前,而不是消耗自己。

“踏入社会,要把自己放下来,不能飘着。”眭禄一直这样提醒自己,“包括你的课是不是有价值,你这个老师是不是徒有其名,学生都看得清楚,我希望做那种真正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几个学期的通识课教下来,眭禄手机里的班级群越来越多。她喜欢课堂,喜欢接触更多学生。“我接触得越多,运动员的经历、体育的价值,就可以影响更多的青年人,我觉得这是有意义的。”

如果时光倒流,眭禄拿到了那枚沉甸甸的奥运金牌,她的人生轨迹会不会因此改变,会不会在诱惑中迷失自己?

“有时候,因为错过,却邂逅了真实的自己。”眭禄这样想。

光环逐渐褪去,内心愈加丰盈。一个永远积极面对人生的眭禄,让人看到真正的体育之光,通过她的努力,更多人拥有了更精彩的运动人生。

标签: 老师 西方 古代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