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乳娘并不一定都是普通人,身份显贵的贵族妇女也会加入其中
在古代的乳娘一般是些什么人,这个答案并不好说,因为即便是身份显贵的贵族妇女,也一样会成为别人的乳娘,因此“乳娘”的身份,更多体现在其所在的阶级。乳娘的诞生,和古代封建阶级是息息相关的。
于许多人眼中看来,乳娘能够存在,是因为有一些孩子的“生身母亲”本身没有母乳,或者是难产而亡了,因此为了孩子的哺育,乳娘这个职业群体便催生出来了。乳娘的诞生,和古代封建阶级是息息相关的。
这个缘由必然是重要的,但却不是唯一的。
这个缘由必然是重要的,但却不是唯一的。
虽然古代的女性地位不高,但是作为一些贵族人家孩子的“生母”,地位还是相对不错的。
例如一些贵族人家的“嫡妻”,那可就是一家之母,关于她们的生活,自然有着追求着高品质的保障,具体的表现便是,当自己的孩子出世后,这些贵族人家会找“乳娘”,而不需要生母亲自喂养。
说起来听似“不可思议”,但事实的确如此,这些“生母”们想保持自己的身材不走样,于是便请了乳娘。
要知道,用母乳喂养一个孩子,前提是摄入大量的营养,这才有充足的母乳给予孩子。
可是摄入大量的营养,这又会导致这些孩子的生母身材走样,对于贵族人家的女性来说,保持“美丽”,这就是巩固她们自己家庭地位的重要方法。
也许和普通人家的请“乳娘”不一样,但关于“乳娘”这个群体的筛选,却是同一个思路的,那就是找比自己地位更低的女人。
首先要明确的是,找乳娘,这个乳娘也不是无私奉献的,她们也有着自己的“收入”,在古时候,一般都是富贵人家烹饪好一些补品给乳娘食用,而这些乳娘除了喂养雇主的孩子以外,还可以有着充足的营养喂养自己的孩子,所以乳娘这个群体,最重要的也是为了“维持生计”。
对于贵族人家来说,乳娘一般都是一些民间的普通女子,她们也有孩子刚刚出世,而且身体素质较好,母乳充足,这种身份普通,背景清晰的“乳娘”,正是大户人家想要的对象。
而对于这些“乳娘”们来说,这既是一份“工作”,但也会建立起一份责任和羁绊。
和贵族人家的良好关系,会让乳娘未来能够得到一些帮助,在历史上,大多数人都是和乳娘非常亲近的,对于乳娘同样有着尽孝的义务,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遑论是喂养母乳的乳娘。
不过这一些成为贵族人家“乳娘”的女子,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出身,而实际上,在更多史籍记载的古代历史中,大多数皇亲贵族的“乳娘”,她们的身份本身就是贵族的一员。
在皇室的角度来说,乳娘的意义更加特殊。
古代封建王朝历程中,对后宫摄政讳莫如深,普通的富贾之家,权衡的只是财富,但对于封建皇室而言,皇帝需要考虑的是江山的传承。
于是,有一些皇帝对于自己的“皇子”,他们想出了不让皇子的亲生母亲喂养的好办法,如此做的目的很简单,淡化生母在皇子中的重要地位。
这种现象在后世的明清时代最为明显,而这两个时代,正是中央皇权高度集中的时代。
例如明朝,正有一个专门搜罗“乳娘”的机构,名字为“奶子府”,这个机构中的乳娘们,正是为皇子皇孙们所准备的,在明代的史料中,对此还有记载:
“每年四仲月选乳妇……月给食料,在奶子府居住。及报生皇子,则用生女奶口,生皇女,则用生男奶口。”
可见“乳娘”这一群体,在明朝是非常重要的。
乳娘的选择,往往都是从贵族之家或者是官宦之家选择而出,也有部分是从民间所网罗的,但为了安全起见,乳娘的总体素质都是非常之高的。
当然啦,凡事都有例外,明朝最著名的“乳娘”名为客氏,乃是明熹宗朱由校的乳娘,客氏此人,正是一个农妇,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
当年因为种种巧合、阴差阳错成为了朱由校的乳母,哺育了朱由校多年。
又因为朱由校自身环境的特殊,客氏在朱由校的生命中充当了母亲的角色,所以朱由校登基后,把客氏抬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地位。
可是客氏后来和魏忠贤一同霍乱朝政,就连朱由校的皇后、妃子、孩子都受到了客氏的虐待,由此可见,与皇帝的关系亲密,这是一件巨大风险的事情,客氏尚且不是朱由校的生母都如此嚣张,若是朱由校的生母,那么将一发不可收拾。
而后再说到清代,清代的皇室中,乳母的数量达到了顶峰,有一些皇子的乳母,不是自己的生母,而是皇帝的其他妃子,这些乳母的身份和地位都极高,和民间的乳母档次不同。
孙氏乃是曹家曹玺之妻,这个曹家,正是后世曹雪芹《石头记》里的原型,而曹雪芹本人,也是孙氏后人。
当年曹家因为降清,获得了满清贵族的青睐,满清入关后,曹家成为了地方贵族,而曹玺之妻更是成为了还尚是皇子的幼儿玄烨的乳母。
顺治为康熙当年找到孙氏作为乳母,皇宫里的天花之乱是一个重要原因,其次也是为了避免生母权力过重,而孙氏成为康熙乳母,也造就了曹家的旺盛。
后来康熙数次下江南,去的都是曹家,而曹家则是连续“世袭”了江宁织造之职,曹玺之子曹寅更是担任了两淮巡盐御史,而曹寅在此前是康熙身边的“亲卫”,和康熙属于极其亲密的“兄弟关系”,之所以曹家能有这等待遇,都是康熙乳母是孙氏所带来的。
康熙后来还经常将孙氏称之为“自家老人”,可见即便是康熙的心中,乳母孙氏的地位都是极高无比。
作为皇帝的康熙,内心感激孙氏,自己也明白,如果日后想培养好最苦的孩子们,那么也只有用这种方法来进行养育。
康熙的儿子不少,大部分儿子都是有乳母进行抚养的,而这些乳母们,都是一些后宫妃嫔,或者是民间的贵族人家选上来的。
比如康熙之后的皇帝雍正,他的乳母就有一些特殊,那便是一个平凡的妇女,史称“谢氏”。
谢氏成为雍正的乳母,乃是机缘巧合,虽然出身平凡,但是雍正很感激他的乳母,在乳母逝世后,于乳母的家乡立起了一个大大的纪念碑,让谢氏一家在当地无比富贵。
当乳母,在古代,这是一件看运气的事情,但大多数时候来说,都是算是运气不错的事情。
除了一些特殊的情况,乳母所喂养的孩子家庭比自己的更差以外,大部分时候,都只有贵族、富贵人家才能够请得起乳母,而对于阶级不对等的两个家庭而言,这就是一次机会。
乳母的身份、地位,其实是由所喂养的那个孩子决定的,例如对于皇子而言,乳母则是需要身份显赫一些的。
而因为乳母本身承担了皇子对“母亲”情感的转移,所以乳母的地位不会低到哪里去。
不过为了“压制”生母的地位,从而需要找乳母,这本来也是一件比较残酷的事情。
例如雍正皇帝的生母是乌雅氏,可乌雅氏当年没有抚养雍正,雍正跟随了佟佳氏,这造成了雍正和乌雅氏的关系的冷淡,后来雍正和自己的亲弟弟十四皇子胤禵关系不好,和这也息息相关。
总的来讲,乳母这一群体,自古以来都是会受到尊重的,若是抚养过的孩子飞黄腾达,那么这些乳母们也将一同奔赴荣华富贵。

两千年前的超级派对上,贵族如何穿金戴银?
如果你家有钱,你又恰恰不想太低调,穿高级皮带露出一个大大的logo似乎也没什么不妥。
同样,在古代,想要不露声色地表示出“我很有钱”这个意思,也可以在皮带上下功夫。比如,用黄金锻打腰带,再在上面配一个超级大的铜扣饰。
这是一件西汉的金腰带,来自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腰带长近1米,上面有细密的卷云纹和曲线纹,方形孔还可以调整腰带的长短⋯⋯
最夸张的是,皮带上的圆形扣饰中央嵌着乳凸形红玛瑙,外面镶嵌着绿松石和玉环。圆形扣饰直径就有20.5厘米,只比脑袋小一点。戴腰间光芒万丈:
想象一下,当你还在还蚂蚁花呗的时候,一个富二代穿着闪闪发光的带有巨型logo的皮带从你身边走过,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是的,2000年前的古滇国贵族们就是这样高调地展示自己的财富与身份,它让我们看到了古滇国贵族装饰之奢华,也准确直观地表明了铜扣饰与腰带的组合使用方式。
当然,高调的奢华不仅是挂个大圆盘在腰间,西汉时期,夜郎国的一位富豪,就在带钩上动了些脑筋。
什么是带钩呢?先讲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齐桓公还是公子小白的时候,被管仲安排的刺客射了一箭,这一箭不偏不倚射中了小白的带钩,聪明的小白立马装死,管仲信以为真,派人到鲁国去报捷。这个带钩其实就是古人腰带上的皮带扣扣。
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详(佯)死,管仲使人驰报鲁。
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带钩是礼乐制度之下衣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身份的象征。那时,王侯贵族不惜成本地装饰自己的带钩并不稀奇,稀奇的是,这件带钩的主人赫然在带钩上写着这样几个字——
是的,上面写着“”,也就是说这位大哥在自己的皮带扣扣上写着一句话:“
八千万在当时是什么概念?三峡博物馆彭学斌博士告诉我们,八千万是指的八千万枚五铢钱。在汉武帝时期,一枚五铢钱可以买一斤大米,每天赚八千万枚五铢钱可以说不是一般的豪了,在他面前,“先赚一个亿”可以说真的只是一个“小目标”了。
在王侯贵族阶层,带钩的奢华和贵重是现代人很难想象的,他们的带钩都是用玉、金、银等当时的顶级材质制作,出街时,很喜欢暗中与人PK一下身份与地位。
这件春秋战国时期的犀牛带钩出土于四川省昭化县宝轮院,是三峡博物馆的馆藏,被评为西南地区最漂亮的带钩。
带钩很大,长23.5厘米,宽9.4厘米,犀牛身上镶金,繁复的工艺、精美的造型让人惊叹,而少见的犀牛造型也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巴蜀地区有犀牛存在。
房屋模型铜扣饰
这是一件更为复杂的铜扣饰,来自云南省博物馆。
这个小小的房子比手机大不了多少,却有满满当当17个人物。
这是标准的干栏式建筑结构,因为山地潮湿,人居住在楼上,楼下喂养着动物。(重庆地区的吊脚楼就是干栏建筑的变种。)
房屋中间为啥搭了一个长条?
原来,那是一个“天梯”,上面还有一条小蛇带领灵魂走上升天之路。
整个饰品体现了滇王祭祀的场景:动物与人热热闹闹地供奉祖先。同时,它也体现了2000年前滇人居住的方式。
鎏金二人盘舞铜扣饰
汉代有一种舞叫盘舞,顾名思义,拿着盘子跳舞。这件来自云南省博物馆的西汉鎏金铜扣饰就表现了当时人们舞蹈的场景。
两人都配有长剑,头后挽着小髻,服饰也特别紧身,上面有清晰的花纹。
在他们下方,一条弯曲的蛇咬住其中一人的右脚,尾巴又缠绕着另一人的左脚,两个人微微张着嘴巴,不知道是不是在说“好痛啊!”
五港同盟的自由民为何自称贵族:中世纪英格兰的海港同盟特权、请愿书与政治身份的自呈
中世纪五港同盟的自由民在请愿书中自呈身份时会自称诸侯,而从来不称“市民”,尽管他们的实际身份等同于自治市镇的市民,而非世袭贵族。本文从这一独特的称谓习惯入手,探究两个主要问题:(1)五港人士凭什么自称贵族,即这一集体共享的海港贵族头衔的由来;(2)五港人士为何要在请愿书中如此自称。尽管五港同盟在中世纪英格兰确实政治地位特殊,但是现存史料并不能清晰地展现五港贵族头衔的来源,五港的同盟特权与该贵族称谓之间的联系也并不明确。鉴于制度史角度无法提供自洽的解释及充足的史料证据,不妨同时从交流的角度来解读五港请愿者的特殊自称,将请愿行为的行政语境、请愿书的多重受众等因素纳入考虑,将五港的贵族自称理解为一种自呈政治形象时的修辞策略,来分析五港请愿者在文本之外所要传达的讯息以及期望达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