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原创朱棣打赢靖难之役后,朱允炆的母亲吕太后是什么下场?

更新时间: 2025-08-09 13:05:25

阅读人数: 328

本文主题: 靖难之役朱允炆

朱允炆的母亲吕氏,是洪武朝太常卿吕本的女儿。洪武七年在太子妃常氏生下皇长孙朱雄英,地位稳固后,礼部上奏朱元璋,可以为太子朱标挑选侧妃了;朱元璋也想让他的太子多多开枝散叶,于是同意了礼部的奏疏,并选中吕氏为太子侧妃

之所以选中吕氏是因为她的父亲吕本。吕本的祖先吕文焕曾参加蒙古和大宋的襄樊之战,带着宋军死守襄阳长达六年;吕本个人能力也非常出色,刚投靠朱元璋时只是个八品官,但短短数年就从八品干到了三品,朱元璋对他的能力非常满意,便决定让太子纳他的女儿为妃,以示拉拉拢

洪武十年吕氏生下了朱允炆,这是朱元璋给儿子们赐下字辈后,朱标这一脉允字辈的第一个孩子虽然是允字辈的第一个孩子,但此时的朱允炆还是,和嫡长兄朱雄英比几乎没什么存在感,而朱雄英因为生在了朱元璋赐字辈之前,成为了老朱家子孙中,唯一没有按字辈取名的存在

在生下朱允炆不久后,吕氏母子的运气就来了;洪武十一年常氏生下朱标第三子朱允熥,但落下了病根,同年十二月常氏薨逝。寻常人年轻时没了妻子都会想办法再娶,何况太子朱标,等常氏的丧期一过大臣们就建议朱元璋为朱标册立新的太子妃

朱标和常氏的感情很好,本不想册立新的太子妃,但考虑到年龄尚小的朱雄英和朱允熥需要人照顾,作为储君没有正妻也会惹人非议,唯一的侧妃吕氏也生了孩子,于是朱标请求将吕氏扶正;朱元璋同意了,就这样吕氏成为了太子妃,而他生的朱允炆也成为了嫡子

母子二人虽然被扶正了,但此时朱允炆的上面还有长兄朱雄英,人家作为天生的嫡长子深受父亲和祖父的疼爱;不出意外的话,吕氏可以成为皇后但朱允炆仍旧是藩王的命。但意外偏偏出现了,洪武十五年皇长孙朱雄英去世、年仅八岁

朱元璋专门下旨,朱雄英的葬礼要用太子的规格,还让京城的所有官员徒步送朱雄英到紫金山下葬;可见朱雄英就是朱元璋的“好圣孙”,本打算培养的第三代大明皇帝,可惜英年早逝,朱元璋追封他为怀王,谥号“虞”。至于朱雄英的死因,因为,没有任何可疑的地方,我们也不好去凭空猜测

就这样朱允炆成了朱标的嫡长子,随后吕氏又为朱标生下了第四子朱允熞和第五子朱允熙,地位更加巩固。随后在朱元璋的授权下,吕氏以太子妃的身份参加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在巡视西安的途中染上风寒,回到南京后不久就去世了

朱标的去世让朱元璋面临重新选继承人的问题,而朱元璋自己规定了立嫡立长的原则还要求子孙严格遵守,那他就不能自行打脸。他如果要立儿子,嫡长子之后只能选嫡次子,而嫡次子秦王朱樉又是一个草菅人命、目无章法的人物,皇位给了他明朝还指不定会怎样

那就只能从太子朱标这一脉选择,同样是嫡次子的朱允炆就比朱樉表现要好很多,因此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继位之后吕氏自然就是皇太后;但到了这一刻,吕氏和朱允炆母子的好运,也就基本到头了

朱允炆的削藩操作将燕王朱棣逼反,建文四年朱棣打入南京,他第一时间请来了皇太后吕氏,这说到底还是他的嫂嫂。朱棣在吕氏的面前陈述自己为什么起兵靖难,指责是黄子澄和齐泰把朱允炆带沟里去了,自己是带兵来清君侧,辅佐朱允炆的;当然面对朱棣的说辞吕氏是一个字都没信,但她拿朱棣没办法,只能听完后回宫

朱允炆这边得知吕氏被朱棣的人带走,他以为朱棣要先从吕氏杀起,心里万念俱灰便点火烧毁了宫殿,而吕氏回宫的路上正好看到了这一幕,母子二人最终没能见上一面。朱棣登基后宣传自己是老父亲朱元璋钦定的“继承人”,根本没有什么建文皇帝

同时朱标的明兴宗孝康皇帝头衔也被废除,复称懿文太子,吕氏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从太后降格为太子妃的女人。懿文太子妃要怎么安置呢?朱棣拍板让她去紫金山懿文太子朱标的陵前,为她丈夫守陵,而朱标的孩子们朱允炆下落不明,朱允熥和朱允熞被废为庶人,囚禁在了凤阳

只有小儿子朱允熙因为年纪太小,得以陪伴在母亲吕氏的身边,但在永乐四年一场莫名其妙的大火将十六岁的朱允熙烧死,有人怀疑是朱棣为了稳固皇位而放的,但没有确凿的证据。不过朱允熙死后被朱棣上了谥号“哀简”,这也是吕氏的儿子中,唯一获得谥号且死后还是王爵的人,就在朱允熙被烧死之后,吕氏也下落不明

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吕氏和朱允炆母子虽然从侧妃、庶子一路逆袭为皇太后和皇帝,但下场却非常的悲凉。如果当年朱标或者朱雄英没有早逝,他们的结局大概率会更好;只能说他们母子属于那种,福气来得早也去得早的类型......

原创朱棣打赢靖难之役后,朱允炆的母亲吕太后是什么下场?

原创明朝靖难之役后,建文帝朱允炆的兄弟姐妹及子女下场如何?

朱元璋的大儿子叫朱标,同时也是太子。朱元璋在朱标身上耗费了大量心血,因为他把朱标当成自己的继承人培养。可是朱标却没有那个命,早早的就死去了。朱标的死给朱元璋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没过几年,朱元璋也驾崩了。

在朱元璋驾崩之后,继承皇位的并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孙子朱允炆,朱允炆则是朱标的次子。按照古代的世袭制度,皇上驾崩后,应是父死子继,也就是皇位应该传给自己的嫡长子。

朱元璋遗诏: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孙子呢?

从朱元璋对待自己的嫡长子朱标的情况来看,可能朱元璋是爱屋及乌,既然不能传给朱标了,那么就传给朱标的儿子。而且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朱元璋很想让朱标当皇帝,如果朱标的儿子当了皇帝,那么朱标也能获得一个帝王的称号。所以朱元璋决定将皇位传给皇孙朱允炆,朱允炆也就成为了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

朱允炆削藩,朱棣不满,发动靖难之役

朱允炆当上皇帝之后,肯定有人不满,而最大的不满则来自朱元璋的儿子们,毕竟自古以来都是子继父业,哪有孙继爷业这一说。而且朱允炆在继位之后,开始削藩,根本不给朱元璋儿子们活路。其中,朱元璋的四儿子燕王朱棣,特别生气,很快集结军队,发动了靖难之役,意在夺取皇位。

经过3年的战争,朱棣终于进入了都城南京,但是这个时候的朱允炆已不见踪影,而且皇宫也被烧了。朱棣在南京称帝,但因害怕朱允炆的势力死灰复燃,在称帝之后,就开始对朱允炆这一脉下手,也就是朱标的妻儿们。

朱棣没有心慈手软,他将朱标的妻子,朱允炆的母亲吕氏幽禁在了懿文太子陵,给朱标守墓,直到去世。将朱允炆三弟、四弟贬为平民,并关押在牢狱之中,很快便死去了。朱允炆的五弟也在一场大火中结束了生命。

朱棣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铲除祸患,可以说是用尽了手段,不给任何能给自己带来后患的人一丝机会。

自古以来,皇位之争,从来不缺少暴力和流血,而朱棣的行为却着实令人发指。算得上是最残忍的一个皇帝了。

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的时候朱允炆为何下令禁止杀朱棣

对靖难之役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靖难之役时,朱允炆为何下旨任何人不得诛杀朱棣?

建文元年朱棣反叛之初,建文帝以及方孝孺等人,并没有将朱棣放在眼里。他们认为燕王以一隅之兵,做出翻天大事是极为困难的。当时善良又有些迂腐的建文帝甚至还给了手下一道奇特的口谕,他不准任何人伤害他的叔叔朱棣,以免让自己担上杀叔的罪名。

正是这道口谕,朱棣在四年的靖难之役中,才敢亲冒矢石,在两军阵前纵横驰骋,毫发无损。联想到建文初年,徐达之子徐辉祖曾力劝建文帝扣押朱棣之子来要挟对方。建文帝犹豫着,居然没有同意。结果放虎归山,让朱棣再无顾忌。其次方孝孺向建文帝推荐了平叛的主帅:他的好友李景隆。

正是李景隆其人既打了败仗,又打开了金川门迎贼。在此之前,早已有人对建文帝说过,李景隆有异志。但建文帝却因为相信方孝孺,而对李景隆信任有加。正是建文帝的优柔寡断,目不识人,才等来了误国的开门之变。{"帝雅信孝孺,遂不复疑,坐成开门之变,盖不免于误国云。《姜氏秘史》}

等到方孝孺如梦初醒,要求建文帝诛杀李景隆时,一切为时已晚。最后朱棣在率军渡过长江,南京城危在旦夕时,方孝孺又给朱允炆提供了一个错误的建议。他建议朱允炆固守京城以待援兵,如果最终失败,应当君王死社稷。

眼看南京城不保,有人劝说建文帝暂避锋芒,毕竟大半个国家,仍在建文帝的控制中。可方孝孺却力主守城,等待援兵。这样的结果是,陈碹以战舰降燕王,李景隆打开了城门,建文帝本人也消失在了一场大火之中。

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的势力日渐强盛。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其年号为建文。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黄子澄,齐泰布置了一系列的削藩措施。他们决定先削那些实力弱小的藩王。在削除弱小的诸王以后,朱允炆认为一切已经准备停当,他便秘密下令擒拿朱棣,但是朱允炆并没有成功。

因为削蕃措施严重侵害到了藩王的利益,所以1399年坐镇北平的朱棣,起兵反抗。靖难之役持续了四年的时间,此时建文帝已经没有大将可用。他只能启用幸存的老将耿炳文率兵北伐,随后他又派出李景隆继续北伐。

建文帝派出去的军队,主力不断被歼灭。朱棣以北平为基地,灵活运用策略,适时出击。几次大型消灭战过后,朱棣选择了乘胜进军。公元1402年朱棣攻下应天,战乱中朱允炆下落不明,同年朱棣继位,史称明成祖。

标签: 太子 打脸 皇帝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