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朱标的实力雄厚,可惜英年早逝,否则也许就不会有靖难之役

更新时间: 2025-08-09 13:05:28

阅读人数: 321

本文主题: 靖难之役朱允炆

前言:朱棣他是朱元璋的第4个儿子,也是明朝时期的第3个皇帝。当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朱棣就被封为了燕王,因为在古时候所实行的是帝王世袭制度,所以按照朱棣的位置是不可能成为皇帝的。

但是当建文帝登基了以后,因为他害怕这些藩王叔叔会反对自己,所以就听信别人,决定强力削藩,这就导致后来出现了靖难之役。最后朱允炆他就丢掉了皇位,而朱棣也成为了历史上第1个通过造反而当成皇帝的藩王。

朱棣是能征善战的,他可以夺取建文帝的江山,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因为他非常强大。事实上朱棣能够成功地夺取皇位和朱元璋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在大明开国以后,朱元璋把很多能征善战的将军都给杀掉了,所以在大明的朝堂上是非常缺乏武将的,再加上建文帝没有谋略,所以在跟朱棣交战的过程当中,他的主力也是被不断的歼灭,因此在短短的4年时间当中他就丢掉了江山。

由于朱棣谋权篡位,所以有很多人也比较疑惑,如果说朱标没有去世的那么早,而是当上了皇帝的话,朱棣他是否还敢篡位呢?

可能很多朋友对于朱标的实力有多强并不清楚,所以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朱标他的实力,有很多人认为朱标不喜欢打打杀杀,在他登上皇位以后,他肯定会跟朱允炆一样非常的软弱,所以朱标也是会丢掉皇位的,事实上朱标非常仁慈,并不意味着他就非常的软弱。朱标他的强大是朱棣比不上的,我们一起来仔细的分析一下。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朱标他是一个文武全才,朱标在出生的时候,朱元璋就已经是一个诸侯了,所以朱标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而朱元璋对于朱标也是寄予了厚望的。

为了能够把朱标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所以朱元璋也给他找了挺多师傅的,这些师傅可是一些顶级的人才,比如说李善长、宋濂等人,而在武术方面则是徐达、常遇春等人。所以说朱标很早就是学业有成了,甚至可以说他是文武双全的。朱允炆之所以会输给朱棣,就是因为他的文武方面都不擅长。

在文这一方面,朱允炆他选择强力削藩,其实就是非常不明智的。我们可以简单的想一下,如果自己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还会选择盲目去削藩吗,这很明显就是把自己逼上一条死路,如果朱标在世,他肯定不会像他这样强力的去削藩,而会选择怀柔政策,慢慢的让这些藩王的实力被削弱,之后再一举拿下。

而在武功这一方面,朱允炆他是不知道带兵的,而且他也没有谋略,所以两军在交手的时候就有了非常戏剧性的一面,明明朱允炆有50万大军,最后却被朱棣的10万人追着打,如果朱标在世,相信就不会存在这样的情况了。

其次朱标的权势非常强大,这也是朱棣怎么都比不上的。

第一个方面就是联姻。在我国的封建王朝当中,对于帝王来说他们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为了能够巩固地位,就会通过联姻去拉拢朝廷当中的臣子,朱标他娶的妻子刚好是他师傅常遇春的女儿。常遇春可是开国大功臣,所以他的根基是非常深厚的,因此朱标自然在军队控制方面也就有着比较强的实力了。

当朱元璋登上了皇位以后,就杀了一些王公大臣,对于这样的杀戮,在朝廷当中没有人敢去求情,即使是马皇后也不能够,可是朱标却敢。当朱元璋要赐死他的次子的时候,即使是马皇后去说情都没有用,最后还是因为朱标在旁边说了一嘴,所以朱樉才免于一死。而朱元璋这样的操作,自然就让朝廷里面的文武大臣都选择了朱标,在这些大臣心目当中,如果未来犯了错,也许朱标能够保住他们的性命。

所以朱标通过这样的行为就拉拢了满朝的文武大臣,而且那些藩王对他也是非常忠心的,所以在削藩的方面凭借着他的聪明才智,自然就不会选择非常强硬的手段,也不会发生靖难之役。

所以从这两个原因我们就能够想象出,其实朱标的实力是非常强大的,首先他能文能武,而且他也是有各个权力的,很多人都愿意为了他卖命,而且如果他去削藩的话,有一些藩王就会因为他的恩惠,而选择和他一起对付朱棣。所以说如果朱标在世,朱棣肯定就不敢造反。

事实上这些都是朱元璋所布下的局,他就是希望自己能在去世了以后,朱标能够顺利的继承皇位,但是让人觉得非常可惜的事情是人算还不如天算,朱标去世得太早了。所以在这样的慌乱情形之下,朱元璋只好让朱允炆来继承皇位,这个时候朱元璋想要把朱允炆当做第2个朱标来培养,但是他的确是精力不够,没多久就去世了,所以这也成为了朱元璋这一辈子的遗憾。

结语:如果朱标能够顺利登基的话,也许他会成为一个流传千古的好皇帝,可是英年早逝是所有人都不想要看到的事情,所以明朝的灭亡也就成为了定局。

朱标的实力雄厚,可惜英年早逝,否则也许就不会有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朱允炆本有机会击败朱棣,但却因他的一句话最终丢掉江山

"靖难之役"是明朝统治者内部争夺皇权的斗争,斗争的双方是燕王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帝是朱元璋的长孙,是太子朱标的儿子,朱标早逝,朱元璋便让长孙朱允炆继承皇帝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即位之后,为了巩固皇权,开始进行削藩(朱元璋一开始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们在自己的封地经营多年,势力不断壮大,建文帝及其亲信大臣深感中央皇权受到威胁,便着手削藩)。

提起削藩,自古以来,哪有那么容易,藩王势力庞大,如果削藩不成,反而酿成大祸。像汉代的"七国之乱"、晋代的"八王之乱"都是削藩的悲剧。

但是"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之后,中央政权的皇帝依然在位,而朱允炆在经历了靖难之役后,不知所踪,有人说当时皇宫失火,朱允炆葬身火海,;也有人说朱允炆改装出逃,远走海外。至于关于建文帝下落的事实究竟如何,暂时不得而知,相信不久的将来史学家会找到有力的证据来论证从而得出结论。

本文不多谈建文帝的下落,总之靖难之役的结果是燕王朱棣攻破都城应天,得到了皇帝位,就是明成祖。

标题中说,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本有机会击败甚至杀死朱棣,但是却因为他的一句话最终失去了自己的江山,此话怎讲呢?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众所周知,靖难之役打了三年,从公元1399年8月到公元1402年7月,整整三年的时间。这三年中,双方交战的大小战役不下百次,斗智斗勇,互有胜负。

战争的前期,建文帝优势明显,不管是兵力还是战斗物资,抑或民心,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但是建文帝没有优秀的统军将领,也没有果断杀伐的决心,所以,战争的局势,逐渐发生变化,胜利的天平慢慢向燕王朱棣倾斜。

滹沱河战役,朱棣大败朝廷老将耿炳文;

北平之战,朝廷军队多次进攻张掖门,久攻不下,统帅李景隆下令撤军;

郑村坝之战,燕王大败李景隆统帅的朝廷军队,不但歼灭大明朝廷十万将士,还得到数十万辎重。

白沟河之战,燕王军队先败后胜,虽然前期损失惨重,双方陷入焦灼,但是后期燕王借助天时,发起反攻,李景隆军大败,狼狈撤回德州,德州兵败后,李景隆逃往济南。

济南之战,燕王军队大败,退回北平,朝廷军队收复德州。

东昌之战,是靖难之役时朝廷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这场战役,对双方的意义都非常重要。

而正是这场胜利的战役中建文帝说的一句话,让建文帝最终失去了江山。

熟悉朱棣的读者都知道,朱棣不但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还是一位身先士卒的将领,他多次亲自率军冲锋,身先士卒,不畏生死。

朱棣的这种做法,一方面鼓舞士气,可令本军将士上下一心,同时还可以震慑对手。

但是没想到朱棣的这种做法,还无意中救了自己一命。

东昌之战,朱棣在战场上多次濒临险境,但是最终都安然无恙,甚至在战场出入自由。

为什么呢?因为建文帝朱允炆的一句话。

建文帝知道朱棣在打仗时喜欢亲自披挂上阵,所以特别交代本军将士"毋使朕有杀叔父名",什么意思呢?意思是"你们不可以伤害我四叔,我不想背上杀叔的罪名。"

这句话对朝廷军队来说是"禁杀令",对朱棣来说可谓是"护身符"、"免死金牌"。建文帝说这话的时候肯定没有见过战场的惨烈,战争,本来就是拼尽全力你死我活的对话,现在自己老大吩咐不可以伤害敌军将领,这岂不是让自己的士兵投鼠忌器?君不见当年长坂坡赵子龙七进七出,一人一骑杀出数万曹军包围,赵子龙一身是胆勇冠三军固然英武,但是若没有曹孟德的那句"吾当生致之,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只要捉活的"令曹军缚了手脚,恐怕赵云将凶多吉少。

同样,朱棣也是。东昌之战,盛庸率领的朝廷军队多次击败燕王军队,燕军溃败,朱棣心有所恃,亲自断后,单枪匹马,拼命死战,盛庸手下将士心有所忌,对朱棣既不敢伤害,又难以活捉,只好放任其自由。

要知道,这是建文帝很好的一次机会,一次取胜的机会,但是建文帝没有把握,因为他的叔侄之情也好,妇人之仁也罢,总之,他放过了四叔朱棣。

终于,燕军靠着朱棣本人的掩护,保存了有生力量,成功退回属地北平,得以重整兵马。

次年藁城之战,双方列阵交战,火枪火箭弓弩齐上阵,无数燕军将士被朝廷军队的火箭所伤,朱棣的帅旗甚至被火箭弓弩射得像刺猬一样,但是朱棣本人却毫发无损,正是得益于朱允炆的禁杀令。 最终,藁城之战,燕军大胜,朝廷军队损失惨重,双方进入僵持阶段。

东昌之战,藁城之战,朱棣得以活命,皆因建文帝朱允炆下达的不许杀叔的禁杀令,试想,如果建文帝不下此令,那么在东昌之战,朱棣可能就会被擒杀,没有朱棣,靖难军失去主心骨,靖难之役可能就此结束,建文帝也不会失去自己的江山了。

靖难之役后,朱允炆的子女下场都如何?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靖难之役。

在持续长达四年的"靖难之役"过后,建文帝朱允炆不仅弄丢了皇位,就连自己也给弄丢了。而朱棣虽然最终夺取了皇位,但由于其乃是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按理来讲靖难成功之后是要将皇位还给朱允炆一脉的,由此其实不难推断,靖难之役后朱允炆的子女下场不会太好。

靖难结束时,朱允炆年不过二十五岁,虽说古代男子成婚较早,但朱允炆留下的子女其实并不多,仅有两个儿子而已,两子均为皇后马氏所生,分别取名朱文奎和朱文圭。前文说过,朱棣由于是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因此朱允炆的两个儿子继承顺位其实是要高于朱棣的,而这也注定了两人的下场不会太好。

朱允炆的嫡长子朱文奎出生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朱棣靖难成功时年仅六岁。朱文奎作为嫡长子,早在建文元年(1399年)便被立为了太子,因此当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失踪,而他便成为了顺理成章的皇位继承人。

《明史》有载,"燕师入,七岁矣,莫知所终",也就是说当朱棣的军队攻入南京之后,朱文奎便下落不明了。朱棣攻入南京后,建文帝曾在皇宫燃起大火,有说法认为朱文奎便是死于这场火灾,不过并未找到相关记载。

建文帝朱允炆的次子朱文圭生于建文三年(1401年),朱棣攻入南京城时年仅一岁,虽然年纪幼小,没有能力对朱棣造成威胁,但为了防止有人以其名义行谋反之事,朱棣还是将其囚禁在了凤阳,被称为"建庶人"。

景泰八年(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重新从弟弟明代宗朱祁钰手中夺回了皇位。朱祁镇惨遭"土木堡之变"后曾被瓦剌俘虏,明朝于是在于谦等人的主张,以及孙太后的首肯下,扶立明代宗朱祁钰为帝,此后朱祁镇虽然得以返回明朝,却被朱祁钰幽禁南宫长达八年之久。

或许是同样被幽禁的遭遇,使得朱祁镇对于朱文圭等人的遭遇极为同情,于是便将同样被幽禁的"吴庶人"(推测为朱允熥后代)、"建庶人"朱文圭全部释放,并且为其修建房屋、娶妻生子。

不过,由于朱文圭已经被囚禁长达五十多年,曾经年仅两岁的皇子如今已经变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垂垂老者,且由于长期被幽禁的缘故,已是不辨牛马,如同痴儿一般,且被释放后不久便去世了。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