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靖难之役朱棣造反成功后朱允炆一脉真的绝后了吗

更新时间: 2025-08-09 13:05:26

阅读人数: 548

本文主题: 靖难之役朱允炆

很多人都不了解建文帝有后代吗,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明成祖朱棣这个人虽然心狠手辣,但对自己的长兄懿文太子朱标,多少还是有些"情分"的。虽然很多人并不认可,但朱棣给朱标留下了一个亲孙子却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朱标的这个孙子后来日子过得并没有那么舒坦,但至少命是保住了,不是吗?而且,后来还生下了儿子……还有朱标的另一个儿子朱允熥,据史籍记载,他也是有后代存在的,而且连名字都记载得非常明确,叫朱文坤!换言之,朱标和朱允炆并没有绝嗣。

明初的"靖难之役",时为燕王的明成祖朱棣以藩王身份发动叛乱,夺取了侄儿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建文四年,燕军兵临南京城下,朱允炆的另外一位亲叔叔谷王朱橞和他表大爷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一起打开了金川门,把燕军放进了南京城!之后的事情众所周知,在一场大火中朱允炆与他的皇太子朱文奎神秘"消失"了……朱允炆好歹还留下一具"疑似"是他的焦尸,而朱文奎连具尸首都没留下!

很多人就此以为朱允炆一脉绝嗣了,其实不然。朱允炆除了皇太子朱文奎之外还有一个儿子,叫朱文圭。在燕军攻破金陵之时,朱文奎虽然"失踪"了,但朱文圭却依然留在南京的皇宫之中、成了朱棣的"俘虏"。对于这个尚在襁褓之中的侄孙,朱棣也曾纠结过。按理说,杀了他一劳永逸,对外编造朱文圭一个失踪或者死于乱军之中的理由对于彼时的朱棣而言似乎也不是什么难事。但最终朱棣还是放下了屠刀,这其中到底有没有朱标的"情动",真的不好说。但个人认为,多少还是有一些的。因为不仅朱文圭活了下来,朱标的嫡子之一吴王朱允熥的后代后来也都活了下来!留着朱标的这两支嫡脉,朱棣多少还是要冒一些风险的,杀绝了才真的是一劳永逸。因此,个人认为,朱棣之所以如此,很可能与朱标与自己之间的"情分"多少有些关系,但这一切只能是猜测。毕竟,对于朱棣而言,杀几个对皇位威胁比较大的侄子也就行了,真心没必要让长兄朱标彻底断子绝孙那么严重……

经过权衡再三,朱棣最终留下了朱文圭的性命。当然,放任不管肯定不现实。所以,朱棣下令将年幼的朱文奎囚禁到了老朱家的"龙兴之地"--凤阳。这一关就是五十多年,直到天顺初年,被囚禁在南宫多年的明英宗朱祁镇复辟之后,才"同病相怜"、下令释放了被囚禁五十多年的朱文圭。在被囚禁期间,朱文圭这个名字成了"禁忌",皇子、王爷这些更加与朱文圭无关,为了便于称呼,朱棣给了朱文圭一个新"名字"--建庶人。后来,吴王朱允熥被囚禁,也同样被称为了"吴庶人"。至于朱允熥后来被杀,真不能完全怪朱棣。毕竟有人打着朱允熥的名号企图谋逆,朱棣再留着他风险实在太大!

因为朱文圭的身份特殊,所以明王朝的官方史料对建庶人的记载相当有限,且大多就是记载了一些与建庶人相关的具体事情,不涉及朱文圭的言行、不带任何感情色彩。比如建庶人家缺过冬的衣料了,皇帝下令有司予以补齐等等。唯一一次记载建庶人说话是在明英宗朱祁镇将其释放之后,朱文圭感恩戴德、一个劲儿地叩头谢恩。

正是因为史料少、且很少涉及朱文圭的言行,加之清王朝编纂的《明史》说朱文圭被释放时"牛马不识",所以很多人便想当然地认为,朱文圭其实就是个傻子!但本人并不这么认为,与外界没有接触,从没见过牛马,"牛妈不识"有什么可奇怪的?难道说,您没有去过某个国家,没见过也不认识某个国家的特定物种,您就是傻子了?至于什么不允许周围的人跟朱文圭交流云云,那是清王朝编纂的《明史》中记载的,可信度是要打折扣的。就算朱棣不允许,他死后朱文圭的影响力和威胁性已经微乎其微了,明王朝后来的皇帝还会如此严格规定吗?个人认为不一定。更何况,从朱文圭在被释放后知道扣头谢恩来看,至少说明他对皇家礼仪还是清楚的,傻子恐怕谈不上。

关于建庶人有没有后代这个问题,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朱文圭一直被囚禁,哪里来的后人?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再不济的宗室那也是老朱家的人,既然没有被杀,婚丧嫁娶还是允许的。明王朝著名的"凤阳高墙"内被圈禁的宗室子弟虽然没有自由,甚至连宗室身份都被剥夺了,但婚嫁依然是被允许的。因此,朱文圭虽然被囚禁,但娶妻生子应该不在被禁止之列。

再就是明王朝一些官方记载也从侧面应证了建庶人后代的存在。比如成化三年,有地方官上报明宪宗朱见深说建庶人家衣料短缺,朱见深下令有司予以补齐。彼时朱文圭已经作古多年,那么建庶人是谁?只能是朱文圭的后代,不是吗?再如弘治年间,有一个叫缪恭的人上书明孝宗朱祐樘,请求封建庶人为藩王、以奉祀懿文太子朱标。结果惹怒了通政司被下狱,后来还是朱祐樘下令将其赦免了。很显然,在弘治年间朱文圭有后人在世就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综上所述,建文帝朱允炆不仅有一个儿子活了下来,而且这个叫朱文圭的儿子还有后代。至少直到弘治年间,朱文圭还有后代存在,而且对于外界而言也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事实上,朱允炆的后代恐怕不仅仅是朱文圭一支,那位失踪的皇太子朱文奎到底去了哪里?谁也不知道。最大可能性就是被人带出了皇宫、隐匿到了民间,他也是很有可能存在后代的,只不过隐姓埋名、没有人知道罢了……

靖难之役朱棣造反成功后朱允炆一脉真的绝后了吗

原创靖难之役中朱棣到底有多强?其实完全是朱允炆一手好牌打烂了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可朱允炆的屁股还没有坐热,自己的叔叔朱棣便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短短四年时间便打下了南京,登基为帝,史称“靖难之役”。

关于朱棣为什么能够一举打下南京,取得天下,也成为历史上一个难解的谜团。有人说这是因为朱棣民心所向,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朱允炆虽然并非一个好皇帝,但在位还不到一年,即便糊涂也不可能这么短的时间就失去民心。

虽然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但清君侧却把皇帝清了,这未免有点过分了吧。

按说当时的朱棣只不过是一个藩王而已。从朱元璋时期的安排来看,确实看重朱棣这小子,否则的话,这么多的藩王,偏偏让朱棣镇守燕京,要知道燕京可是抵抗蒙古的前沿阵地。如果能力不强的话,只能被蒙古人吊打了。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希望自己的儿子可以拱卫老朱的天下,所以对于这些藩王来说,还是拥有巨大的权力的,至少也有被称作“护卫”的少量军队。

朱元璋迷信佛教,所以在对自己的儿子分封的时候,要为他们选一名僧人加以辅佐,而安排给朱棣的高僧就是道衍。道衍可不是省油的灯,他还向朱棣推荐了一位术士,这两人都成了朱棣的谋士。朱棣还设法结纳地方文武官员,以培植自己的力量。

朱元璋死的时候,他的年长的儿子秦王和晋王都已经先一步离去了,朱棣已经是诸子当中的最年长者,在其他藩王中拥有极大的话语权,这时朱棣的羽翼已经丰满,也已经有了一支久经沙场的护卫军。

但他毕竟只是一个藩王,要知道当时天下初定,百姓安居乐业,没有人愿意参与老朱家的家事。

尽管他的能力非常强,朱允炆与其相比没有什么可比性,但毕竟朱允炆是皇帝,很多事根本用不着他,尤其是军事方面。

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为了老朱家的天下能够永驻,朱元璋杀害了许多有重大贡献的明朝开国功臣,这可真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尤其是太子朱标死后,孙辈的朱允炆成为了接班人,开国功臣已经所剩无几了,只剩下耿炳文一人。

客观地说,朱元璋并没有给好孙子朱允炆留下什么。耿炳文和徐达、常遇春、蓝玉等强人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老朱或许明白一朝天子一朝臣,即便留下什么,朱允炆也希望可以培养自己的班底,不一定会重用,不过他的确给朱允炆留下个巨大的隐患,那就是全国各地的藩王。

当然了,毕竟朱允炆是老朱钦定的接班人,名正言顺的皇帝,掌握着天下的兵马。除了朱棣,全国还是比较认可的。

削藩也并没有错,朱元璋在时,他们掀不起什么大浪,但是朱元璋死后,削藩是必然之事。不管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有没有什么问题,在对朱棣下手之前,他已经先后废除五位亲王。这也是在间接的削弱朱棣的实力。

可就是这样,一手好牌还是让朱允炆打烂了。这其中也有太多的谜团了,明明已经把朱棣推到了自己对立面,却还下令不能对朱棣下死手。可对于先前的五王,朱允炆却是毫不手软。

靖难之役时,朱允炆为何说不要让朕负杀叔父之名这这句话?

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这是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朱元璋活着的时候,本来想让太子朱标将来继位,没想到,朱标没等到那一天,病死了,朱元璋非常伤心,于是,不立儿子了,立孙子朱允炆为皇太孙,作为继承人。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于是,也称建文帝。

朱允炆当了皇帝之后,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建议朱允炆"削藩",先后几个藩王被逼自杀,燕王朱棣一看,快轮到自己了,怎么办?干脆反了吧,于是,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

此战,从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开始,经过四年征战,在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率军打到了京师南京城下。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城堡往往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谷王朱橞与草包将军李景隆这两个叛徒,打开了金川门,投降燕军,随即,朱棣大军进入京城。

这时,皇宫中突然燃起熊熊大火,建文帝朱允炆葬身火海,一说为不知所终。在灰烬里,只找到了几具烧焦的尸体,分不清是谁了。

然后,朱棣登基称帝,年号"永乐",也就是永乐皇帝。

其实,朱棣要不是因为朱允炆一句话,不要让朕负杀叔父之名,朱棣早就死了好几回了,根本活不到称帝。

那么,朱允炆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呢?他昏了头?还是脑子进水了?

战事开始,朱允炆派老将耿炳文去抵挡朱棣,结果,耿炳文被朱棣击败了,朱允炆做了一个错误决定,改派李景隆为大将,接替耿炳文,没想到,这个李景隆是个草包,根本就不会打仗,他是纨绔子弟,玩鸟斗鸡可以,打仗不是他的强项。

李景隆多次被燕军击败,虽然兵败,因为他爹曹国公李文忠是明朝开国元勋的关系,李景隆还是得到了朱允炆的嘉奖,建文帝还诏令诸将说,你们不要让朕负杀叔父之名!

就这样,朱允炆给朱棣穿上了高级防弹衣,皇帝下诏了,谁敢杀朱棣?那是要掉脑袋,灭九族的。

如果不是朱允炆下这个命令,朱棣十条命也没了,早死了,不说别人,就是瞿能父子就把朱棣干掉了。

比如,白河沟之战,建文二年五月,朱棣下令一百多人发炮,营造大军渡河的假象,自己却带兵到上游,准备趁机渡河,此时,瞿能早在对岸设下了埋伏,率军奋勇拼杀,燕军大败,死伤无数,朱棣差点也死了,就是因为朱允炆的命令,别人才不敢杀朱棣。

在这场战役中,朱棣多次遇险,他的次子朱高煦也救过他,并斩杀了瞿能父子。可惜,瞿能父子最终战死。

朱允炆的妇人之仁,害死了许多忠臣良将,也导致自己丢失了江山,朱棣最终反叛成功,取而代之。

朱棣不仅大肆杀戮建文朝的忠臣,还下令将朱允炆两岁的幼子朱文圭,囚禁起来,称为"建庶人",一直关了五十多年,直到明英宗朱祁镇时,才被放出来,放出来后,连牛马都不认识了,成了废人一个。

由此,可见朱棣的心狠手辣,而朱允炆的心慈手软,造成了致命的后果。

标签: 纨绔 太子 皇帝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