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朱允炆本有机会击败朱棣,但却因他的一句话最终丢掉江山
"靖难之役"是明朝统治者内部争夺皇权的斗争,斗争的双方是燕王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
建文帝是朱元璋的长孙,是太子朱标的儿子,朱标早逝,朱元璋便让长孙朱允炆继承皇帝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即位之后,为了巩固皇权,开始进行削藩(朱元璋一开始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们在自己的封地经营多年,势力不断壮大,建文帝及其亲信大臣深感中央皇权受到威胁,便着手削藩)。
提起削藩,自古以来,哪有那么容易,藩王势力庞大,如果削藩不成,反而酿成大祸。像汉代的"七国之乱"、晋代的"八王之乱"都是削藩的悲剧。
但是"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之后,中央政权的皇帝依然在位,而朱允炆在经历了靖难之役后,不知所踪,有人说当时皇宫失火,朱允炆葬身火海,;也有人说朱允炆改装出逃,远走海外。至于关于建文帝下落的事实究竟如何,暂时不得而知,相信不久的将来史学家会找到有力的证据来论证从而得出结论。
本文不多谈建文帝的下落,总之靖难之役的结果是燕王朱棣攻破都城应天,得到了皇帝位,就是明成祖。
标题中说,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本有机会击败甚至杀死朱棣,但是却因为他的一句话最终失去了自己的江山,此话怎讲呢?且听笔者慢慢道来。
众所周知,靖难之役打了三年,从公元1399年8月到公元1402年7月,整整三年的时间。这三年中,双方交战的大小战役不下百次,斗智斗勇,互有胜负。
战争的前期,建文帝优势明显,不管是兵力还是战斗物资,抑或民心,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但是建文帝没有优秀的统军将领,也没有果断杀伐的决心,所以,战争的局势,逐渐发生变化,胜利的天平慢慢向燕王朱棣倾斜。
滹沱河战役,朱棣大败朝廷老将耿炳文;
北平之战,朝廷军队多次进攻张掖门,久攻不下,统帅李景隆下令撤军;
郑村坝之战,燕王大败李景隆统帅的朝廷军队,不但歼灭大明朝廷十万将士,还得到数十万辎重。
白沟河之战,燕王军队先败后胜,虽然前期损失惨重,双方陷入焦灼,但是后期燕王借助天时,发起反攻,李景隆军大败,狼狈撤回德州,德州兵败后,李景隆逃往济南。
济南之战,燕王军队大败,退回北平,朝廷军队收复德州。
东昌之战,是靖难之役时朝廷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这场战役,对双方的意义都非常重要。
而正是这场胜利的战役中建文帝说的一句话,让建文帝最终失去了江山。
熟悉朱棣的读者都知道,朱棣不但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还是一位身先士卒的将领,他多次亲自率军冲锋,身先士卒,不畏生死。
朱棣的这种做法,一方面鼓舞士气,可令本军将士上下一心,同时还可以震慑对手。
但是没想到朱棣的这种做法,还无意中救了自己一命。
东昌之战,朱棣在战场上多次濒临险境,但是最终都安然无恙,甚至在战场出入自由。
为什么呢?因为建文帝朱允炆的一句话。
建文帝知道朱棣在打仗时喜欢亲自披挂上阵,所以特别交代本军将士"毋使朕有杀叔父名",什么意思呢?意思是"你们不可以伤害我四叔,我不想背上杀叔的罪名。"
这句话对朝廷军队来说是"禁杀令",对朱棣来说可谓是"护身符"、"免死金牌"。建文帝说这话的时候肯定没有见过战场的惨烈,战争,本来就是拼尽全力你死我活的对话,现在自己老大吩咐不可以伤害敌军将领,这岂不是让自己的士兵投鼠忌器?君不见当年长坂坡赵子龙七进七出,一人一骑杀出数万曹军包围,赵子龙一身是胆勇冠三军固然英武,但是若没有曹孟德的那句"吾当生致之,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只要捉活的"令曹军缚了手脚,恐怕赵云将凶多吉少。
同样,朱棣也是。东昌之战,盛庸率领的朝廷军队多次击败燕王军队,燕军溃败,朱棣心有所恃,亲自断后,单枪匹马,拼命死战,盛庸手下将士心有所忌,对朱棣既不敢伤害,又难以活捉,只好放任其自由。
要知道,这是建文帝很好的一次机会,一次取胜的机会,但是建文帝没有把握,因为他的叔侄之情也好,妇人之仁也罢,总之,他放过了四叔朱棣。
终于,燕军靠着朱棣本人的掩护,保存了有生力量,成功退回属地北平,得以重整兵马。
次年藁城之战,双方列阵交战,火枪火箭弓弩齐上阵,无数燕军将士被朝廷军队的火箭所伤,朱棣的帅旗甚至被火箭弓弩射得像刺猬一样,但是朱棣本人却毫发无损,正是得益于朱允炆的禁杀令。 最终,藁城之战,燕军大胜,朝廷军队损失惨重,双方进入僵持阶段。
东昌之战,藁城之战,朱棣得以活命,皆因建文帝朱允炆下达的不许杀叔的禁杀令,试想,如果建文帝不下此令,那么在东昌之战,朱棣可能就会被擒杀,没有朱棣,靖难军失去主心骨,靖难之役可能就此结束,建文帝也不会失去自己的江山了。

原创朱元璋为何看不上朱棣,传位给朱允炆,酿成“靖难之役”的惨剧
最是无情帝王家,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什么兄弟情义,父子亲情都显得为不做到,所以也才有了我国古代的为了皇权弑父杀兄的惨剧。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了吧,不过朱棣虽然发动反叛得了天下,但也算是一代明君,但是有一个问题让人很好奇,为什么朱元璋就看不上雄才大略的朱棣,而是要将皇位隔代传给长孙朱允炆呢?
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两个草根皇帝之一,他的父亲朱世珍是一个农民,家里非常穷,父亲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几辈人都是随时拖欠税款,在淮河流域躲债,过着差不多仅能户口的生活,朱元璋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因为没钱读书,很小的时候就给地主家放牛,而那个时期元朝对汉人压榨非常厉害,加上亳州大旱,他的父母还有大哥都先后饿死,只剩下了朱元璋和二哥,当时由于家里穷没办法下葬父母和大哥,好在后来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地,用点破衣服把尸体包裹草草下葬,为了活命,他和二哥、嫂子以及侄儿各自逃命。
朱元璋为了填饱肚子来到了皇觉寺出家,但是后来灾情太严重,寺庙也无力养活他,他只能四处云游化缘,这期间他走遍了中原大部分地方,这次经历成就了朱元璋,还开阔了他的眼界,积累了大量的人脉和资源,但是因为苦难也让他变得残忍和猜忌,而当当时的社会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这时候出现了很多义军,25岁的朱元璋也参加了郭子仪的义军。
朱元璋作战勇猛,有勇有谋,很快在军中树立了威信,很得郭子仪赏识,但是他看到了诸将争权夺利,决定自立门户,回到家乡招募兵马,从此他开始了四处征战的一生,最终带领他的一群伙伴建立了大明朝,而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朱元璋从小吃惯了苦,他知道农民的不易,所以他登基之后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这一系列的措施让大明朝经济迅速恢复,国家开始出现繁荣的局面。
其实朱元璋最器重的是自己的的大儿子朱标,朱元璋曾让太子朱标考察比较西安和洛阳,要把都城迁移,朱标出门考察了一段时间,带回来一张陕西的地图献了给了朱元璋,但是事事难料,第二年朱标病死,这对朱元璋打击很大,而国不可一日无君,本来按照惯例,大儿子死了这个太子之位应该落到二儿子的头上,但是朱元璋不正认为,他喜欢隔代亲,而皇长孙是猪雄英,但是这个孙在比朱标死的还在,这久落到了朱允炆的头上,主要还是因为朱允炆比较仁厚,朝中很多大臣也拥立他。
本来朱元璋一切都帮朱允炆打点好了,他可以安心做皇帝,但是出生牛犊不怕虎,他位子还没坐热乎就想着削藩,要将叔叔们手里的权力收回,这还了得,于是在其他叔叔的默许下,四叔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结局我们都知道,朱棣夺得了江山,而朱允炆下落不明。
朱元璋为啥看不上朱棣呢?其实朱元璋自己很清楚,守江山不必打江山,百姓经历了多年的战乱,现在继续一个仁厚之君,而朱棣虽然雄才大略,打仗绝对是一把好手,但是在太平时期并非最好的选择。但是历史证明朱元璋这次错了,朱棣不但能打天下还能安天下,不知道朱元璋见到结果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朱元璋为何看不上朱棣,传位给朱允炆,酿成“靖难之役”的惨剧
最是无情帝王家,在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什么兄弟情义,父子亲情都显得为不做到,所以也才有了我国古代的为了皇权弑父杀兄的惨剧。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了吧,不过朱棣虽然发动反叛得了天下,但也算是一代明君,但是有一个问题让人很好奇,为什么朱元璋就看不上雄才大略的朱棣,而是要将皇位隔代传给长孙朱允炆呢?
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两个草根皇帝之一,他的父亲朱世珍是一个农民,家里非常穷,父亲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几辈人都是随时拖欠税款,在淮河流域躲债,过着差不多仅能户口的生活,朱元璋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因为没钱读书,很小的时候就给地主家放牛,而那个时期元朝对汉人压榨非常厉害,加上亳州大旱,他的父母还有大哥都先后饿死,只剩下了朱元璋和二哥,当时由于家里穷没办法下葬父母和大哥,好在后来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地,用点破衣服把尸体包裹草草下葬,为了活命,他和二哥、嫂子以及侄儿各自逃命。
朱元璋为了填饱肚子来到了皇觉寺出家,但是后来灾情太严重,寺庙也无力养活他,他只能四处云游化缘,这期间他走遍了中原大部分地方,这次经历成就了朱元璋,还开阔了他的眼界,积累了大量的人脉和资源,但是因为苦难也让他变得残忍和猜忌,而当当时的社会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这时候出现了很多义军,25岁的朱元璋也参加了郭子仪的义军。
朱元璋作战勇猛,有勇有谋,很快在军中树立了威信,很得郭子仪赏识,但是他看到了诸将争权夺利,决定自立门户,回到家乡招募兵马,从此他开始了四处征战的一生,最终带领他的一群伙伴建立了大明朝,而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朱元璋从小吃惯了苦,他知道农民的不易,所以他登基之后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这一系列的措施让大明朝经济迅速恢复,国家开始出现繁荣的局面。
其实朱元璋最器重的是自己的的大儿子朱标,朱元璋曾让太子朱标考察比较西安和洛阳,要把都城迁移,朱标出门考察了一段时间,带回来一张陕西的地图献了给了朱元璋,但是事事难料,第二年朱标病死,这对朱元璋打击很大,而国不可一日无君,本来按照惯例,大儿子死了这个太子之位应该落到二儿子的头上,但是朱元璋不正认为,他喜欢隔代亲,而皇长孙是猪雄英,但是这个孙在比朱标死的还在,这久落到了朱允炆的头上,主要还是因为朱允炆比较仁厚,朝中很多大臣也拥立他。
本来朱元璋一切都帮朱允炆打点好了,他可以安心做皇帝,但是出生牛犊不怕虎,他位子还没坐热乎就想着削藩,要将叔叔们手里的权力收回,这还了得,于是在其他叔叔的默许下,四叔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结局我们都知道,朱棣夺得了江山,而朱允炆下落不明。
朱元璋为啥看不上朱棣呢?其实朱元璋自己很清楚,守江山不必打江山,百姓经历了多年的战乱,现在继续一个仁厚之君,而朱棣虽然雄才大略,打仗绝对是一把好手,但是在太平时期并非最好的选择。但是历史证明朱元璋这次错了,朱棣不但能打天下还能安天下,不知道朱元璋见到结果会是什么样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