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里有些事不能蹉跎
和妈妈家距离开车10分钟、走路20分钟路程,我却一星期无法探望他们一次,我一个月无法和他们吃一次饭,每天的电话短则5分钟最多半小时。我知道“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我知道父母需要的是陪伴和聊天,可是这些却是我最最给的少的,家庭的责任,工作的压力会是我的借口,累瘫在家实在不想动,儿子们的功课都是我“正当”的理由。现在的“当下”转眼就一笔勾销,“下一次”是这世上最残忍的情人,一旦转身绝不回头,一不小心就蹉跎了。
多年前《野火集》20周年纪念,让我知道原来丑陋的事情、不合理的制度并不是独存于某一个地方的地方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那些丑陋和不合理也是相似的,我知道有个女人一直用坚强的用自己的方式去坚持,那之后,也用自己的方式去坚持或抗争些什么,这个龙应台是如刀锋般锋利的。
在她的亲情三部曲中,知道她有两个儿子,而她作为母亲却是理性大于了宠爱,感谢在那个时候看了她的书,让我知道该如何处理刚出生的弟弟和已经略懂事的哥哥之间的关系。我也知道她有个患病的母亲,她告诉我所谓的母子母女关系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告别,其实,从我们出生那一刻就是一场告别的旅途。这个龙应台温柔得让人心痛。
在她65岁的时候,决定回老家照顾她患病的母亲,于是就有了这本《天长地久》。
龙应台是个自由主义者,她主张以开放宽容的态度来对待人和事,这很难。所以在她身上会看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理智和无节制的温柔。她用理智和温柔诠释了亲情,这种亲情没有伦理的压迫,不会用亲情绑架,这种亲情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反观自己真的汗颜。
一个月前,终于有充足的时间去爸妈家,但也是在赶早起来忙完了自己家中零碎但又无法不做的琐事,陪爸妈吃了饭,下午有一句没一句闲聊,我不知道下一个这样的日子会在什么时候出现。中国爸妈的无私,总是会和子女说:我身体很好,不要管我,其实很多个夜里他们都是相互扶持着去医院挂急诊,事后总是说不想吵我睡觉,知道我很累,让我多休息。这种时刻我总是在质疑,是否我的独立和不依赖父母是种错误,我的独立反而减少了我们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在我都来不及长大,父母却在我眼前一点点衰老,而下一代疯狂长大,时间究竟是太快还是太慢了?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用了第三人称的写法,通过全知视角,去描述自己与华安和飞飞,这两个孩子之间的点滴。
再者,龙应台作为母亲以及其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而言。她有着丰富、激烈的内心冲突,而正是通过对这一冲突的诉说,表现出她内心深处的母爱。但,该书不仅仅是对于传统母爱的歌颂,更多的是对于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
其中有许多片段性的东西,我们皆可以从中得出许多养分所在。因为,她所要折射的不仅仅是孩子与大人世界的差异,还有对于中西方文化世界的差异,以及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不同,还有是对于性教育的启蒙教育也是尤为奇妙。至于为什么发出该般言论,自然是有自己的原因所在,接下来,可以让我为你们各位看官娓娓道来其中的奇妙之处。
先是由散文篇目《初识》中可以看出,一个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好奇。“父母是第一次做人,你也是第一次做人,希望你会喜欢上这个世界”。因而,在文中,华安对于世间万物仿佛有了魔力般的好奇。他会讶异于“太阳”“白云”“落叶”“花朵”等,一切大自然所带给这个世界的礼物;他会讶异于“巴士”“摩托车”“卡车”“吉普车”“火车”等一切人为创作的庞然大物;他更会讶异于“黄色”“蓝色”“黑色”“紫色”等一切为世间万物增添色彩的画笔。因而,在初识中,他认识了全世界,认识了整个宇宙,华安无疑对这个宇宙充满了各种好奇以及探索。这是全世界,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语言的所有孩子的共同点——好奇。只不过,在龙应台的笔下,将这一切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罢了,也更加的唯美动人,原来一切美好的事物就在我们身边。因而,由这里,自然是感受到了作为一位女性,作为一位文学大家,她所拥有的是一双发现与善于观察的眼睛。
其次,是在之后华安稍长些的《神话·迷信·信仰》,基于他对于这个世界的好奇,很自然他对于眼前的一切,他都想去发现,都想去知道。而在这一章中,有许多事对于当中的母亲——龙应台而言,是无法真正去做出回应的,因而“我不知道”则成为了她那天说得最多的话了。关于迷信,关于神话,关于信仰,在这当中自然也写到了对于死亡,对于做法事以超度逝者的一种迷信行为。对于这一种东西,无疑于小孩而言是好奇的,是他之前未曾接触过的。但,同时也是龙应台认为暂时不需要那么快教育给孩子的。她想暂时保护着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以及一切对于这个世界的一个善意所在
因而,不知道,这个于我看来是一个善意的谎言,不是不知道,只是为了孩子着想。我们可以尝试深挖于孩子而言的启蒙教育角度,对于死亡这个人生常事而言,孩子倘若知道得太早,无疑于孩子而言是有害的,为什么呢?假设他知道死亡一事,就是人无论如何,只是来到人世来走一遭的话,无疑是惧怕的,因为怎么都要死,既然如此,何必去创造价值呢?又是创造给谁看呢?因而,这便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这便又回到了我们中国教育的传统价值观,人生来一遭,实现自己所应有的价值,我觉得这就满足了,因而,对于这些道理,华安在他人生的长途中自然会慢慢体会得到,不需要过早去告知以及揭露他,对于死亡的一课,迟早他是要认识到的。
再者,是关注中西方文化的一个认识这一点,在散文篇目《寻找幼稚园》中,很直观地直面了中国式教育与外国教育的不同,在中式教育讲究纪律,讲究管理,讲究学到多少;而在外国教育当中,很大成分是更加偏重于快乐与自由,即其教育宗旨更旨在育人,重视其童年的快乐所在,而不是像中国式的教育,从小是补习班扎堆,而中国家长更是害怕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因而,许多孩子的童年都是在父母希望的框架中进行成长的。而不是按照孩子自己的意愿进行成长,或许这就是中外教育之间的不同之处。而在之后的教育而言,外国教育讲究的是因材施教,而中国教育讲究普世教育,即所有事情都要知道一点,不管你之后去不去深入了解它,但学多点总归是好的,因而他们所培养出来的人也各有不同,但毕竟自己不是某方面研究教育的人才,因而不敢做深入一步的批驳。但是,因为教育的不同,无疑是给回到台湾的龙应台多少是猝不及防的,但慢慢适应,自己的两个孩子也适应了中国的教育模式。
最后,是一个相对于较为隐秘的点——性教育。而在散文《高玩》中,就是通过谐音,把这人体生殖器官给和谐化了,而这当中,更为重要的是,龙应台对于孩子对于这些于性有关的问题的询问,对于孩子的发问,龙应台是完全不会去避忌的,因为在她的教育理念看来,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只不过会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去解释这一切,因而在这当中,自然是多了几分俏皮,就比如“奶奶”“挤急”“高玩”等,或许这些是成人世界才会说的词,但是其实华安早就知道了,可见龙应台对于华安的教育理念就是如此,尽量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又不去带来伤害。
龙应台的这本《孩子,你慢慢来》作为人生之书第一篇,全本尽显作为母亲的温柔细腻之感,同时表现了对华安以及飞飞两兄弟的疼爱之情,而在这当中自然也有许多细节,是值得各位读者自己去细细感受的,因而笔者的话也就到此吧。
孩子的成长是不容错过的,时间的流逝也是无情的
只有随笔,何来观察?
细节这个词,现在已经有了一些光环了,它似乎意味着某些重要但却往往为人忽略的东西。谈细节的人也有一些光环了,他们似乎是拥有超级敏锐的洞察力,又参透了某些,用施特劳斯的话说,“隐微教诲”的人。 但是《民主的细节》这本书,刘瑜这位谈细节的作者,终于展现了细节这个词的不那么光环的含义;不仅没有光环,而且是轻微、琐屑,单纯的细节意义上的细节。 哪位读者若期待从书中看到任何关于民主的理论和实践、关于美国的历史和文化、关于美国政治的精神和运作的深刻“观察”和剖析,那必定会大失所望。全书充斥了对各种零碎事件的零碎感慨,即使偶尔谈到一些重大的国际、国内问题,也不见作者在任何方面有更深层的探讨。 概括这本书的内容,或许只需要三个字,“美国好”。 作为一本零碎事件的零碎感慨的文集,作者还是非常厚道地提供了不少零碎的事件。如果说,真正的历史就是人类的一切行为,包括轻微、琐屑、零碎的所有细节,那么这本书也算是提供了有关美国历史、美国生活的相当多的资料,作为真实历史的一部分。但是,如果说在全部的真实历史中,只有某一部分内容是有历史意义的,那么,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就毫无历史意义的。 本书的这些“历史”材料,是我没有给它一星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我从来不打一星的分。 P.S. 刘女士还有一篇非常有意思的文章,《今天您施米特了吗?》。与那篇文章相比,本书还有一个优点值得强调:它不像那篇文章那样泼妇骂街、胡搅蛮缠。 虽然不应该以刘女士对待施米特的态度来对待刘女士,但是我不得不说,“不学无术”是对她最好的评价。
下篇:天長地久(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