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为侵占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于1940年5~6月采取的军事行动。 德波战争后,德军主力西调,准备对法作战。其作战计划"黄色方案"规定,军事行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A"集团军群(辖第4、第12和第16集团军,配置在亚琛至摩泽尔河一线,司令为K.R.G.von伦德施泰特大将)实施主攻,穿越阿登山区,绕过马奇诺防线,迅速推进至英吉利海峡,尔后在"B"集团军群协同下围歼英、法、比军队于比利时和法国北部地区;"B"集团军群(辖第6、第18集团军,配置在亚琛以北,司令为F.von博克大将)实施助攻,占领荷兰、比利时;"C"集团军群(辖第1、第7集团军,部署在马奇诺防线当面,司令为W.R.von勒布大将)实施佯攻,从正面牵制法军。第二阶段:德"A"、"B"集团军群调整部署后,向法国腹地推进,协同"C"集团军群围歼驻守马奇诺防线的法军,迫使法国退出战争。德军总兵力为141个师(其中10个装甲师、8个摩托化师和1个空降师)、2445辆坦克、3960架飞机、7378门火炮。 西线英法联军(总司令为M.-G.甘末林)在敦刻尔克至瑞士的法国边境地区部署有108个师(其中10个英国师、1个波兰师),组成东北战线,由J.乔治任司令,下辖3个集团军群,与22个比利时师和10个荷兰师共同实施战略防御。其第1集团军群(辖法第7、第1、第9、第2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司令为P.比约特)部署在英吉利海峡至隆吉永一线,任务是增援比、荷军队,将德军阻滞在迪尔河一线;第2集团军群(辖法第3、第4和第5集团军,司令为G.普雷特拉)部署在隆吉永至阿格诺一线,坚守马奇诺防线;第3集团军群(辖法第8、第6集团军,司令为A.贝松)部署在阿格诺至瑞士边界,任务是坚守马奇诺防线南段。英法联军拥有坦克3100辆、飞机2372架、75毫米以上口径火炮1.45万门。 第一阶段(5.10~6.4) 5月10日,德军发起进攻,对法、比、荷境内的72个机场及纵深目标实施航空突击,并在鹿特丹、海牙实施空降。在?quot;B"集团军群右翼,荷军在德军打击下迅速瓦解,于15日投降;在其左翼,德空降兵于10日凌晨偷袭扼守列日的埃本埃马尔要塞成功,比军防御即告崩溃。盟军第1集团军群按计划驰援比利时。德"A"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于12日越过阿登山区,次日下午在空军支援下强渡默兹河,14日占领色当、迪南并突破法第9、第2集团军防御,向英吉利海峡推进,20日占领阿布维尔,切断联军第1集团军群与索姆河以南法军的联系,尔后北上向被围联军侧后卷击。21日,新任联军总司令M.魏刚命令所部向阿拉斯方向德军翼侧反击,未果。24日,A.希特勒下令已进至艾尔运河的德装甲部队暂停进攻,使联军获得在敦刻尔克组织防御的时间。26日,英内阁下令实施"发电机"计划,组织敦刻尔克撤退。28日,比利时投降。至6月4日,英法军队33.8万余人(其中法军12.3万人)从敦刻尔克撤至英国。 第二阶段(6.5~6.25) 6月5日,德"B"集团军群(辖第4、第6、第9集团军)突破法军沿索姆河和埃纳河仓促构筑的"魏刚防线",直逼巴黎。10日,法政府迁至图尔(14日迁至波尔多)。同日,意大利对法、英宣战。14日,德军占领巴黎。16日,H.P.贝当接任法国总理。17日,德军从侧后推进至瑞士边界,法第2、第3集团军群被围。同日,法政府请求停战,22日与德国签订《贡比涅停战协定》,同意德国占领法国北部和大西洋沿岸地区,并宣布退出战争和解除法国舰队武装。25日,法国全面停火。 此战,德军亡2.7万余人,失踪1.8万余人,伤11.1万余人;法军亡8.4万人,伤12万人,被俘190万人;英军损失6.8万人。法国失败主义泛滥,军事思想落后,对装甲部队快速突击认识不足,对德军主攻方向判断失误,是导致迅速败降的主要原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

二战美军上将名录
陆军五星上将 亨利·阿诺德 陆军航空队司令 1944年12月晋升
陆军上将 奥马尔·布莱德雷 第12集团军群司令 1950年9月20日晋升陆军五星上将
陆军上将 马克·克拉克 第15集团军群司令 1945年3月晋升陆军上将
陆军上将 雅各布·德弗斯 第6集团军群司令 1945年3月晋升陆军上将
陆军五星上将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欧洲盟军最高司令 1944年12月晋升
陆军上将 托马斯·汉迪 陆军副参谋长 1945年3月晋升陆军上将
陆军上将 考特尼·霍奇斯 第1集团军司令 1945年4月晋升陆军上将
陆军上将 乔治·肯尼 远东航空队司令 1945年3月晋升陆军上将
陆军上将 沃尔特·克鲁格 第6集团军司令 1945年3月晋升陆军上将
陆军五星上将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 太平洋美国陆军司令 1930—1935年任陆军参谋长
陆军五星上将 乔治·马歇尔 陆军参谋长 1944年12月晋升
陆军上将 约瑟夫·麦克纳尼 地中海战区盟军副最高司令 1945年3月晋升陆军上将
陆军上将 乔治·巴顿 第3集团军司令 1945年4月晋升陆军上将
陆军上将 布里恩·萨默维尔 陆军后勤部队司令 1945年3月晋升陆军上将 陆军上将 卡尔·斯巴兹 战略航空队司令 1945年3月晋升陆军上将
陆军上将 约瑟夫·史迪威 中印缅战区司令 1944年8月晋升陆军上将 陆军上将 马林·克雷格 陆军预备役部队委员会主席 1935—1939年任陆军参谋长 海军上将 理查德·爱德华兹 美国舰队副总司令
海军五星上将 威廉·哈尔西 第三舰队司令 1945/12/11海军五星上将
海军上将 托马斯·哈特 亚洲舰队总司令 1939年6月晋升海军上将
海军上将 亨利·肯特·休伊特 第八舰队司令 1943年3月晋升海军上将 海军上将 弗雷德里克·霍尔尼 海军作战部副部长 1942年3月晋升海军上将 海军上将 罗亚尔·英格索尔 大西洋舰队总司令 1942年7月晋升海军上将 海军上将 乔纳斯·英格拉姆 大西洋舰队总司令 1944年11月晋升海军上将 海军上将 赫斯本德·金梅尔 太平洋舰队总司令 1941年2月晋升海军上将
海军五星上将 欧内斯特·金 美国舰队总司令 1944年12月晋升
海军上将 托马斯·金凯德 第七舰队司令 1945年4月3日晋升海军上将
海军五星上将 威廉·莱希 总统参谋长 1944年12月晋升
海军五星上将 切斯特·尼米兹 太平洋舰队总司令 1944年12月晋升
海军上将 雷蒙德·斯普鲁恩斯 第五舰队司令 1944年2月晋升海军上将
海军上将 哈罗德·斯塔克 驻欧洲海军司令 1938年7月晋升海军上将
海军上将 里奇蒙德·特纳 太平洋两栖编队司令 1945年6月晋升海军上将
海军陆战队上将 范德格里夫特 陆战队司令 1945年4月晋升海军陆战队上将 海军上将 阿瑟·赫伯恩 海军总务委员会主席 1936—1938年任美国舰队总司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
德国元帅曼斯坦因回忆录
11月21日,第11集团军司令部在维捷布斯克接到陆军总司令部的命令。命令指出,为使在斯大林格勒西、南两个方向上进行艰苦防御作战的各支部队实施更紧密的协同,第11集团军司令部将改编为“顿河”集团军群司令部,下辖第4装甲集团军、第6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
鉴于我们缺少一个军需支队,因此把准备配属给安东内斯库元帅司令部的军需支队配属给我们。它的指挥官是总参谋部上校芬克,他不仅人品优秀,而且是一位出色的后勤方面的组织者。后来,集团军群遇到的所有后勤上的困难都被他一一化解。但第6集团军的空中补给却不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在我于1944年4月被免职之后,芬克上校被提升为西线总司令的军需长,后来有人告诉我,他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将那里的后勤组织整顿的井然有序,以至于在苏军完全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都能实施补给。由于他被卷入谋杀希特勒的行动,遂于1944年7月20日后被处决。
对于“顿河”集团军群的任务,陆军总司令部在命令中指出:“阻止敌人的攻势,夺回在其进攻前己方所占领的出发地位。”
最初,答应配属给我们的加强兵力只有一个军和一个师,这些部队本是准备调往米列罗沃,即将来“B”集团军群右翼的后方。
从命令赋予我们任务的措辞以及答应加强给我们的这一点点兵力上,可以得出结论认为,陆军总司令部在下达命令的时候,绝对没有清楚地认识到斯大林格勒态势的危险性,而就在那一天第6集团军被合围。
其他消息是我们在维捷布斯克与冯·克卢格元帅及其参谋长韦勒将军谈话时获知的,当时我们的列车停在车站,偶遇克卢格元帅。他们告诉我,苏军以强大兵力(1~2个坦克集团军,大量骑兵部队,共计约30个师)突破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位于斯大林格勒西北的顿河防线。位于斯大林格勒南面、隶属于第4装甲集团军的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正面,也同样被突破。
因此,我从维捷布斯克给总参谋长发了一份电报,明确指出:鉴于敌人投入强大兵力,我们在斯大林格勒的行动不能仅为了夺回一些阵地。
用以恢复态势的兵力应为一个集团军规模,而且尽可能在完全展开之后再实施反突击。
蔡茨勒将军同意我的意见(一贯如此),并允诺再配属给我们1个装甲师和2~3个步兵师。
与此同时,我又给“B”集团军群发电,请他们命令第6集团军坚决将其兵力撤出防线,以确保守住其背后位于卡拉奇附近的顿河渡口。命令是否已下达到第6集团军,我便无法断定了。
直到11月24日我们到达“B”集团军群位于旧别利斯克的大本营时,才从其司令冯·魏克斯男爵大将和参谋长冯·宗登施泰恩将军那里了解了近日情况即目前态势。
原来,苏军于11月19日清晨,在经过猛烈的炮火准备之后,从克列缅斯卡亚的顿河桥头阵地以及西部渡过顿河,对第6集团军左翼(第11军)以及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罗马尼亚第4、5军)发起进攻。同时,苏军又以强大兵力在斯大林格勒南面对在那里与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混杂在一起的第4装甲集团军(霍特大将)发起攻击。 第6集团军虽然保住了它的左翼,但罗马尼亚的两条防线均被苏军突破。强大的苏军坦克部队迅速突入我纵深——这是他们从我们这里学来的。
11月21日清晨苏军便在顿河畔的卡拉奇会合,并夺取了完好无损的大桥,该桥对于第6集团军的补给可谓生命攸关。这样,自11月21日上午,第6集团军以及从斯大林格勒南部地区被赶至这里的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和罗马尼亚军队便被合围。被合围的有5个德国军,共计20个师,还有2个罗马尼亚军,以及大量统帅部炮兵预备队和工兵部队。
后来,连集团军群自己都无法精确统计到底有多少德军部队被合围。根据第6集团军统计的数字大约在20万~27万人之间,不过应当注意的是,这其中“领取口粮”的人中除了罗 马尼亚部队之外,还包括数千名“志愿救护人员”和战俘。一般认为30万人的说法无疑是夸大了。
第6集团军的部分后方勤务人员,以及部分运输部队、伤员和休假者并不在合围圈内。这些残留人员后来便作为第6集团军各师重新组建时的基干;不过每个师大约在1500~3000人之间。如果考虑到第6集团军各师的兵力在11月时已被极大削弱,那么即使加上强大的统帅部炮兵和工兵预备队,被合围的应当是20~22万人,这个数字似乎是相当准确的。
第4装甲集团军所属第16摩托化师尚属完整的师,分散在埃利斯塔两侧的草原上,此外还有北翼的罗马尼亚第18师。其他所有罗马尼亚部队部分被投入斯大林格勒,部分被歼灭或击溃。集团军试图集中罗马尼亚部队残部和德军后方勤务部队,在科捷利尼科夫前方守住一条警戒线。起初,他们没有受到攻击。
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残部 (包括其司令部在内)归属霍特大将指挥。位于斯大林格勒南线的霍特大将的第4装甲集团军,在罗马尼亚军队溃败后撤向斯大林格勒南部和西南部、正面向南的防线,并划归第6集团军指挥。
第6集团军及其第4、8、11、51军和第14装甲军,被合围在斯大林格勒周围。第6集团军将第11军和东部紧邻的第8军一部由位于顿河两侧的防线,撤向合围圈内一条新构筑的西部防线,其突出部一直到达卡拉奇大桥以东。同时,用预备队和在斯大林格勒作战的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以及罗马尼亚集团军,构筑了一条新的南部防线。合围圈东西约50公里,南北约40公里。
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两翼已被突破。在中央,由在塞瓦斯托波尔表现出色的拉斯卡尔将军指挥的一个集群,约3个师的兵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抵抗。他们已被合围,估计在此期间均已被俘。
原本计划留作预备队、位于顿河桥头阵地后面的第48装甲军发动反突击,但为时已晚,最终未果。它的两个师已被合围,受命向西突围。其军长(海姆)已被希特勒解职,并被召回元首大本营,由戈林组成的一个军事法庭——对这种事他常常是乐此不疲——判处死刑,其罪状是他应对该军的覆灭负责;但后来被赦免:因为事实上他所指挥的部队在兵力上对于所承担的任务而言过于弱小。该军所辖兵力只有新组建、且没有任何作战经验的罗马尼亚装甲师,以及德军第22装甲师,从技术上讲明显达不到应有水平。
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实际上只有大约3个师的兵力,他们并未参加攻击行动,而是停在顿河畔,与意大利军队毗邻(罗马尼亚第1、2军)。
依照“B”集团军群的看法,第6集团军所拥有的弹药量最多只够2天,粮食只够6天!(后来证明这个数字估计的太低了。)在晴好天气里,利用空运补给只能满足第6集团军弹药或燃料需求的1/10。原本允诺投入100架容克式飞机对集团军实施补给(除去无法避免的损失之外,实际相当于200吨物资),其他型飞机也将陆续投入。
下篇:集团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