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代号“瓦图京”
时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的冯·曼施坦因
节选自《虎式在战斗》第503重装甲营章节,“贝克”集群在五天的战斗里以3辆虎式和4辆黑豹完全损失的代价,宣称毁伤267辆敌军坦克!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可以不必抱着一方的说法固步自封了。今天我们尝试为读者一探究竟!
“贝克”集群是一个很特别的临时单位,其由第11装甲团团部、第503重装甲营、第23装甲团2营和两个步兵营(一个战斗工兵营及一个山地步兵营)、88炮兵团1营(全自行化)组成。它们是一支非常强大的混编合成集群。
考虑到这些年对曼施坦因所著“革命回忆录”的质疑和批判,相信很多同好也不禁要问,这一战果是否真实?这一次所谓的向心攻击,具体又是怎么回事?参战部队都有哪些?幸运的是,随着近年来资料逐渐丰富及双方档案进一步开放,此战的更多细节得以展现于世人面前。这一次,芬里尔团队为大家带来曼施坦因最后的局部“胜利”,代号“瓦图京”的装甲行动。
《失去的胜利》节选,曼施坦因提及的“另一次向心式攻击”即为“瓦图京”行动。
1943年秋冬,德军在夏季战役遭受失败后,不得不撤至第聂伯河一线防御;乌克兰腹地的战斗随即开始。丧失主动权的“南方”集团军群败相尽露。不肯认输的曼施坦因集结重兵,在日托米尔一线与老对手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员瓦图京大将展开反复角逐。虽然曼施坦因在招数间一度占了上风,然而瓦图京于1943年12月24日发起的宏大攻势——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战役,将一切都化为乌有。
乌克兰第1方面军自1943年12月24日发起的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进攻战役。
1944年1月15日,瓦图京的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行动以巨大胜利宣告终结,继收复两个乌克兰重镇、推进上百公里并重创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后,由于遭到新锐的第1装甲集团军(指挥官胡贝装甲兵上将)及第46装甲军(军长戈尔尼克步兵上将)抵抗,乌克兰第1方面军未能夺取文尼察和乌曼两地。
遏制瓦图京收复文尼察和乌曼的,正是第4装甲集团军第46装甲军发起的代号“冬旅”的装甲反突击。经此一战,乌克兰第1方面军下属第38(司令员莫斯卡连科上将)、第40(司令员日马琴科中将)集团军和坦克第1集团军(司令员卡图科夫上将)都转入了防御。然而对于“南方”集团军群来讲,危机并没有过去,曼施坦因指出,第1、4装甲集团军的空洞仍然超过20公里,宽大的正面只有布赖特装甲兵上将的第3装甲军,该部在防御战中拼命机动设防,总算勉强拉起来一条断断续续、薄如蝉翼的防线。
苏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战役过程及结束态势;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第1装甲集团军的“瓦图京”行动战斗决心及战前态势。
德军两个装甲军拿出了九个师级单位和一个装甲战斗群执行“瓦图京”行动。这些部队虽然不少已经苦战良久,但还是能出动强大的装甲力量,具体包括:
“帝国虎豹骑”,由虎式和豹式坦克组成的“贝克”集群。该部实力强大,是第46装甲军军长戈尔尼克的突击长矛的枪尖。
弗朗茨·贝克,虎豹战斗群以他命名。与响亮的名声和极高的荣誉相比,贝克的仕途颇为坎坷。“瓦图京”行动期间,贝克已寿逾不惑、年近知天命,但职务仍然在团级打转,军衔也只有中校;1944年下半年依然困在旅级职务,直到战争结束前才混到了一个残破装甲师的指挥官职位。
,其中250辆以上可以投入战斗;隶属集团军的近卫坦克第11军、近卫坦克独立第64旅被临时配属第40集团军,未在集团军建制内;该部完全投入与第46装甲军的斗争。
注:此处总计数,不计入已遭受不可修复损失但尚未从所在单位编制内执行除籍( безвозвратная потеря )的坦克和自行火炮,读者可以理解为战备+待修+在途战车的总数,余同。
,其中绝大多数可以投入战斗;近卫坦克第7军、近卫坦克独立第11旅分别隶属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和坦克第2集团军,此刻临时配属第38集团军建制;该部大部投入与第46装甲军的斗争。
,其中153辆可以投入战斗;近卫坦克独立第64旅隶属坦克第1集团军、近卫坦克第55旅隶属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近卫坦克第7军,此刻临时配属第40集团军建制;该部完全投入与第3装甲军的斗争。
戈尔尼克和布赖特对面,莫斯卡连科、日马琴科和卡图科夫一共有717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其中约500辆处于战备状态,战备率约70%,优于对手。不过,这些坦克和自行火炮数量和战斗性能均不占绝对优势。随着战局进一步发展,一直在后方休整的坦克第2集团军也将加入瓦图京麾下;但该部由于尚未完成车辆交付,不得不以零敲碎打的方式被投入战斗。其总车辆数,由于在战役期间不断交付和损失,无法予以精确计算,其战斗日志在1944年1月25日报告称麾下坦克3、16军战斗序列内有如下车辆:
卡图科夫将军,不同于一般的斯拉夫猛汉,这位坦克兵悍将生得眉目清秀。他的坦克第1集团军在“瓦图京”行动期间展现出了高超的战斗技巧和坚定的战斗决心。
两个集团军共有十四个师级步兵单位参与“瓦图京”行动;第40集团军步兵师建制暂未查实;第38集团军各师平均约5000人;步兵74军237、305师未在“瓦图京“行动战区内,不予计入。

原创“司令”到底是多大的官?详解二战各国军队的最大编制和主官称谓
想了解这个问题,其实把二战期间各国军队的“最大编制单位”统计一下,然后再掌握各单位军事主官的称谓即可。之所以用二战时期为标准,是因为那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大规模现代化战争,从1945年开始出现的多为“局部战争”,而从60年代起,各主要军事强国普遍进入和平时期的军队编制,无论是军队规模还是军衔体系,都不可能是峰值了。
先说德国,二战期间德军的最大编制单位为“集团军群”,军事主官称为“总司令”,多以陆军元帅或者陆军大将充任,负责某一战略方向上的战事。比如名将曼施坦因曾任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隆美尔曾任“B集团军群”总司令等等,集团军群,顾名思义就是若干“集团军”编组在一起的战略单位,一般下辖两个到四个集团军,而集团军的军事主官被称为“司令”,比如那个倒霉的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上将。
欧美军队在体制和编制上是有相通之处的,所以美英盟军在二战期间编组的最大单位也是“集团军群”,比如1944年诺曼底登陆后,美军就组建了第12集团军群,下辖第1和第3集团军(后来有扩编),军事主官称为“总司令”,由陆军四星上将布莱德雷出任。英军则编组了第21集团军群,总司令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蒙哥马利上将,不久晋升为英国陆军元帅。
在集团军群之下,各集团军的主官仍然称为“司令”,比如美第3集团军司令巴顿将军,军衔在当时则多为三星中将。而苏军走的是东方军队的独特路子,它的最大编制是“方面军”,方面军下辖两个以上的集团军,集团军再辖两个以上的军,而无论是方面军还是集团军的主官,都统一称为“司令员”,崔可夫中将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是第62集团军司令员,而已经是元帅的铁木辛哥,担任的是“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
所以苏式编制和主官称谓,也影响了我军在战争时期的命名,比如在解放战争中后期,我军最大的编制是野战军,主官称为“司令员”,但是下设的各兵团、各野战纵队军事主官也都称为司令员。包括地方部队的体制,无论是一级军区,还是二级军区、省军区乃至军分区,一把手都称为司令员,不了解具体情况确实不太好区分级别,所以《我的兄弟叫顺溜》里面,陈大雷喜欢称老上级为“大司令”。
因为军区(那是新四军的二级军区)和军分区的主官都叫司令员,也就出现了一个军区司令员和六个军分区司令员的同时存在,为了显示区别,那只能把上级司令员戏称为“大司令”,其实也是种符合实际的非正式称谓。“司令员”这个名词是为了体现我军官兵平等的作风,但是在没有军衔体制的情况下,也着实容易造成级别混淆,其实林彪曾经就任“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司令,但是在统一序列后,又改为了东北野战军司令员。
二战日军的最大编制是“总方面军”,也就是我们经常称谓的“总军”,以下是方面军和军、师团,在称谓上当然也有细微差别,总军的主官必须称为“总司令”,而方面军和军的主官则称为“司令官”。比如关东军司令官梅津到任时,该部的级别还是“方面军”,但是到了1942年10月关东军升格为总军级时,梅津的官称则改为“关东军总司令”,这才是专业的,日本陆军最后有六大总军,意味着有六个总司令职位。
蒋军在军阀混战和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期间,由于职务和军衔泛滥,已经出现了“司令多如狗,将军遍地走”的情况,比如警备司令、城防司令、保安司令等等,很难界定其编制级别。所以抗战爆发后为加以区分,集团军主官称为“总司令”(还有陆军总司令一职),战区主官则称为“司令长官”,后者是个典型的汉语词汇,日本人也受了些影响,其海军联合舰队的主官也称为“司令长官”。
解放战争时期蒋军的编制级别、职务称谓都有所改变,所以主官称呼也随之相应调整,在军以上的编制中,兵团主官称为“司令官”,比如廖耀湘被俘时就得自称:第九兵团司令官。再以上则为各“剿总”的总司令,比如卫立煌和傅作义等等,至于行营、绥署、军政长官公署的机构设置和主官称谓,之前多有专文介绍,这里就不重复了。
综合上述各国各时期的情况来看,说“司令”就是军队最大编制的主官,显然是不准确也不专业的,需要根据部队的编制级别、任务性质和军事主官的军衔,以及各种各样的前缀后缀,加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司令”这个名词,只是定义为某一军事单位的发号施令之人,究竟这个单位的编制有多大级别有多高,其实不尽相同。
另外说明一下几个特殊编制的主官称谓,“路军”的军事主官称为总指挥,比如第八路军朱总指挥等等,“军团”的军事主官正确称谓是“军团长”,比如第17军团长胡宗南,而抗战末期出现的方面军编制,在陆军总司令之下称为各方面军的“司令官”,比如第四方面军司令官王耀武。
原创库尔斯克战役前,东线德国空军航空大队的总体实力有多强?
德国东线空军在1942年底到1943年夏季进行了一些变更。高加索航空司令部,原本是在1942年11月25日由第1高射炮军司令部改编,隶属第4航空队。在1943年2月6日重新称为第1高射炮军。
支援中央集团军群的东部航空司令部,在1943年5月6日改为第6航空队。最初兵力包括第1航空师,第27野战航空管区,第12、18高射炮师,第10高射炮旅。另外编有几个空军通讯团。航空队司令为冯·格莱姆空军大将(未来的德国空军末代司令)。6月份,第6航空队又编入了第4航空师(斯摩棱斯克地区)。
这样一来,库尔斯克战役前,东线德国空军就有3个航空队:
第1航空队,配合北方集团军群;第6航空队,配合中央集团军群;第4航空队,配合南方和A集团军群。其中第4航空队最为强大,拥有东线约一半的作战飞机。
而第5航空队部分兵力,则继续支援芬兰战区德军。
为了准备库尔斯克战役,东线空军的实力也不断增强。飞机数量从1943年3月底的1993架,增加到5月17日的2379架(含运输机)。而且此后数量还在不断上升。如第4航空队,在5月17—31日,飞机数就从1257架增加到1728架。
下篇:南明史,内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