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治愈
今天莫名有点焦虑,于是想看点轻松的东西。一下午读完了《精神科的故事:空中秋千》,没有注意到自己拿的是第二部,读的时候眼睛酸涩,头昏脑胀,不知道是光线原因还是游戏打多了有干眼症,又或者没睡好,总之长期处于身体的亚健康状态中,不安却也习惯性忽视。 从第一个故事“空中秋千”开始,故事的主角患者似乎就处于和我一样的“亚健康”状态中。 故事称不上引人入胜,但也能引发兴趣使人继续往下看,到真正主角伊良部出现的时候,荒诞不经的故事才真正的展开。笔者对他的描写是具体而形象化的,尽管他是一个看似不可能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却仍有着生活化的可爱。 而故事想要表达的一切大约是“平凡生活中的小道理”吧。 老实说,我没有具体成文的感受,也说不出观点性的评价,写不出如同“标准答案”一样的书评。这令人有一丝焦虑和束手无策的不自信。 大约从小到大语文都是自己的拿手科目,作文总是范文,阅读总是高分..没有自我吹嘘的意思,恰恰正是这种量化的高分使我过分的不自信或者不确信自己。在外人看似光鲜的分数和看似厉害的虚名之下,自己真正拥有的是什么? 似乎什么都没有。 不仅仅在语文在写作方面,在任何看似擅长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丝这样的焦虑和深深的自我厌弃;如同本书第二个故事“刺猬”里的黑帮大哥。 平日里极少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仅仅是因为性格的被动与所谓的不争辩,更多的也许是害怕观点的琐碎感与“不正确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爱发表中立而辩证的见解,总是温润而谦谦,就像语文考试中那种经验性回答出的看似完美的套路答案;同时这些语言是空洞肤浅的,是空虚无力的。 所谓“正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标准呢? 正确又是由谁来制定的呢?内心的期许里,自己不该是一个墨守成规又庸俗懦弱的人。这样的期许也是日前焦虑痛苦的根源。 那些卖弄辞藻的文字,吞没了生活化趣味性的一面,真的厌恶那样的自己。 把这本书加入豆瓣书单的时候,更加认识到这一点 —— 每一次看见书过影音的评分,有人给满星有人给一星,说作品是垃圾的人也会顺带嘲讽给满星的人。每当看见自己喜欢或者感觉不错的作品被贬低的一文不值时,第一感觉竟然是怀疑自己的境界。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被打上高分的时候,似乎就变得欣慰甚至觉得正确。“如果所有权威都说那是一部烂片,你会说它是一部好片吗?” 这种从众心理以及缺失认同感的可怕状态令我感觉到畏惧并深深的反思。一种所谓的理性客观而实际上是“跟从部分装x权威”的从众心态已经开始令人掩盖自己最为直观而真实的感受,这难道不可怕不可悲吗,也许这就是自我丧失的第一阶段。 “越长大成人便越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和各种各样的苦恼” 甚至产生精神上的各种疾病, 这是奥田英明先生在一则则小故事里表现出来的想法。对故事的内涵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直观感受,因为每个人本该有不同的头脑,性格,以及价值取向。 随着这种“个性”被忽视,伊良部这样如“榴莲”般存在的人格才显得闪闪发光。 呐,你说,精神病到底应该怎样治疗呢?伊良部也许是神医,也许是疯子吧。 “装模作样的人生是不会开心的”,腰封上的引言同时也是书中的经典台词。想到今天瓶子的同学问我“理性和感性,你哪个更多一点?”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写: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的确不少哲学家主张纯理性主义,另一部分有的主张感性至上,他们只是提出一些晦涩难懂的论点罢了,没有实践的理论是不成立的——正如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提及“把理性认识移置到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两者是不能割裂存在的。所以真实一点吧,正视自己的感觉,勇敢的坚持自己。就像故事“岳父大人的假发”中,伊良部对达郎采取的治疗措施一样,尊重自己内心的想法何必被那些虚荣功利的一切困住呢? 书读完,内心涌现出许多别样的情绪。有感动有释然。 “每天忙忙碌碌,身心疲惫的人” 会是我吗? 我会努力成为自己的伊良部和真由美,你也要啊!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治愈系漫画: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回想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日子还是在小时候,长大了随着学习与工作压力的与日俱增,一年几乎只能见上几次,于是和他们之间的记忆就是他们一次次目送着我远去。如果有机会重塑和爷爷奶奶同住的日子我一定倍加珍惜。
《和爷爷奶奶同住的日子》是漫画家yuyii连载的讲述和爷爷奶奶生活点滴的治愈系漫画。因为上班地点离爸妈家太远,交通工具还没有地铁,来回通勤的时间不计算堵车长达三个多小时,yuyii决定搬过来和爷爷奶奶同住。
又因为同住的这段日子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日子,不画下来太可惜了,于是yuyii便开始了连载,并获得爷爷奶奶的全力支持。
yiyii的到来给爷爷奶奶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不仅成为爷爷奶奶的开心果,负责调节他们偶尔吵架拌嘴的氛围,还给他们普及网购,让爷爷如愿以偿地吃到了心心念念的天津麻酱烧饼;传达一系列养生神器,按摩穴位、肩颈按摩仪、热敷缓解眼疲劳的蒸汽眼罩……
爷爷奶奶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全面提升,陪伴是蕞长情的告白,在这些相濡以沫的日子里yuyii与爷爷奶奶给予了对方无条件的爱与陪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陪伴是蕞长情的告白,“他们从来不说爱,但是他们比任何人都爱你。”
《荒原狼》:面对、接纳真实的自己,就是一种治愈
“在我的胸中啊,居住着两个灵魂!”—浮士德
故事的主人公叫哈利.哈勒,他是一个“社恐”,他独来独往,不爱社交。他常常觉得自己内心有一头“荒原狼”,这头狼让他离群索居,每日在理智与欲望之间摇摆。
认识赫尔敏娜之后,他的世界被打开,开始探索人生的种种可能,学会回到人群,学会了生活,学会了笑。
《荒原狼》的作者赫尔曼.黑塞在写作该书时,饱受风湿、坐骨神经痛的折磨,同时抑郁症、焦虑等疾病复发,还经历了与第二任妻子的离婚,目睹了欧洲文化的衰亡。
万般无奈之下,他找到了荣格派心理医生进行治疗。所以《荒原狼》这本书,也可以看作是黑塞的寻求治愈之旅。
所以黑塞在写作《荒原狼》的时候,是承受了很大的身体不适和心理压力。了解了这些,对读本书或许会有一定的帮助。
赫尔曼.黑塞是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作品以真诚剖析探索内心世界和人生的真谛而广受读者欢迎。
黑塞自己评价《荒原狼》:这是一次精神危机,最终走向了治愈。所以如果你也有和黑塞一样的问题,那就读一读《荒原狼》吧,也许你也会在书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他啊,我也没有什么话好说,总之他很有礼貌,甚至可以说非常友好 无论什么人,第一眼看到他时都会发现,他确实是一位举足轻重、世所罕见、天赋异禀的人物,他的脸上永远神采飞扬,他的五官格外分明,配合他生动又敏锐的表情,活灵活现地反映出了他所拥有的那个妙趣横生、激动人心、无比温柔又无比敏感的内心世界
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哈利的表现和他的形象很搭配,是一位很受欢迎的有教养的人。所以,大学教授邀请他去家里吃饭。所以,赫尔敏娜在酒吧里会注意到他。所以,玛利亚会爱上他。
虽然他已经是一位五十岁的老男人了,但依旧有着迷人的魅力。
当然,外在只是一个表象,虽说大家很喜欢这样的哈利,但哈利并不喜欢这样的自己。书中如实说“尽管他可以不留情面地讽刺大大小小的机构和个人,但他在讽刺的时候,从来都不会将自己排除在外。实际上,他本人永远都是第一个被瞄准的开炮对象,他本人永远都是第一个被他自己憎恶和否定的个体……”
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也是一个矛盾体。别人对自己的喜欢,并不能决定自己对自己的认可。作为有“社恐”的哈利,他很痛苦。迎合着大家,又要忍受着自己焦虑的内心。
哈利自称荒原狼,这就是他内心孤独的写照。 “一种是人性,一种是狼性,这就是他的命运。”“在‘人’的这一部分里,他将自己身上发现的一切思想上的升华提炼或者说精心培育好的东西都收归其中;而在‘狼’的这部分里,则容纳一切受本能冲动所驱使的、野性的、混乱的东西。”
所以在教授家看到那幅歌德画像的时候,荒原狼的本性暴露出来了,他当着主人的面“忍无可忍”地发表了对歌德画像的不满,结果当然是不欢而散。
其实,真实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无可厚非,但无奈,人世间的人情世故左右着我们的一言一行。它需要我们的言行符合此时此刻的环境,但荒原狼做不到。
此时此刻,狼性战胜了人性。一个身体里,容纳两个水火不容的家伙,这难道不痛苦吗?
“荒原狼的眼神洞察了我们这整个时代,洞察了全部的喧嚣嘈杂、全部的不遗余力、全部的虚荣算计,以及大众虚妄、浅薄的精神世界里浮于表面的全部伎俩。”
揣着糊涂装明白是傻,但揣着明白装糊涂是成熟。但如荒原狼一样,坦诚之言,其实,这样的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是挺让人佩服的,同时也会让人讨厌。
“我明明是一头无家可归的荒原狼,是小市民世界的孤僻憎恶者,但却总是寄居在小市民阶层的房子里。”
哈利憎恨小市民的生活,但他有喜欢这样的环境,用他自己话说 “我之所以寄居在这类地方,无疑是因为我很喜欢这种起源于自己童年时代的氛围感。”
多么矛盾的一个人,但也可以看出童年时代的荒原狼的家庭生活还是很富有的。我猜小时候的荒原狼应该是很幸福的吧!好的家庭,好的教育。所以即使已经五十岁的荒原狼,依旧可以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所以他碰到了赫尔敏娜。
赫尔敏娜带领哈利,开启了另一扇生活之门
赫尔敏娜懂哈利,知道哈利内心的想法,所以她交哈利跳舞,给哈利介绍女朋友,带哈利参加化装舞会……这些都是哈利过去没有体验过的生活。
与过去的生活相比,哈利对现在的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因为他在魔幻剧场里学会了笑。
“噢,我理解了一切,理解了巴勃罗,理解了莫扎特,听到了他在我身后某个地方发出的可怕笑声。我知道自己口袋里装着数以百计的人生游戏棋子,知道他们所有的内容,震慑于其中囊括的含义。我愿再次开始游戏,再次品味其中痛苦,再次为其无稽而颤抖,再次在我内心的地狱中徘徊,还要往返多次。”
荒原狼还是荒原狼,但经历了魔幻剧场的荒原狼,已经学会了微笑,学会了生活,学会了面对自己,接纳自己。
荒原狼还要继续生活,还要继续经历痛苦,承受痛苦。但与过去不同的是,他会积极地面对痛苦,接纳痛苦。人性也好,狼性也好,不需要纠结,因为治愈之路就要坦然的面对一切与接纳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