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2025-09-29 16:40:35
在逃嫌疑犯连日躲藏在盲人家中——这乍一看怎么都是一个危险的悬疑故事,类似的电影中也是充满了胆战心惊。但在这本书中,却是个非常温暖的故事,无论是失去控制感的盲人,还是可以说是厌世的大石先生,乙一的描写都非常到位,失去父亲、从小缺少母亲陪伴、朋友稀少的满,失明后,可以说是自暴自弃,由于失明,自然就失去了对环境的安全感,虽然尝试过独自外出,但我可以感受到她在车水马龙之间的手足无措,让原本就没有安全感的满更加恐惧外界。而大石先生,从小便不爱社交,出来工作后,更是无法适应职场规则,因此痛苦、孤僻。热评有个人说得很准确,这是一个生理孤独的人遇到一个心里孤独的人相互救赎的故事,他帮助了她重建内心的安全感,她治愈了他敏感而孤独的心灵。
唯一不足的,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我个人无法理解的,就是满对春美的“感同身受”。满和春美的关系甚至说不上是密友,但在最后获知真相的时候却对春美的感情如此触动、热烈,明明春美还想掐死自己来着,满却仍然对春美的遭遇怀有高度的同情,这段描写在我个人看来,着实有点莫名其妙,无法共情。
最后摘抄几句对大石先生的描写:
作为一个打工人,很难不共情大石先生,有时候职场环境确实充满了阿谀奉承,如果不融入,很容易就会被孤立,甚至被人诟病,闲言碎语往往能轻而易举伤害到一个内心敏感的人,但大环境就是这样,如果不适应,就会被排挤,每个人都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力量,如果不舒服,我们要及时抽身离开,内耗只会徒增对自己的伤害,我始终相信: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你有几个自己》这是一本拆人的书。你也许听说过拆字,可你听说过拆人吗?拆人和拆字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拆字儿是把一个整体拆成各种零件儿,拆人却是把一道白光,分成赤橙黄绿青蓝紫,每一种颜色都是这白光的有机组成部分,单独拆出来却和你平常感受的不太一样,但这不一样并不是新造出来的,它是原本就存在于你很熟悉的那个表象之下的,同理,拆人就是把你常见的一个人的个体拆分成不同的人格。
这种拆分不是让你的人格分裂,而是让你去了解那些人格,安抚那些人格,从而让那些人格和谐统一在一个人体之中,让人更健康,更幸福地成长。
很久以前就曾经接触过人格分裂的电视剧,港剧《陀枪师姐》第二部中,《面具色魔》案中就有着人格分裂,面具色魔平时的主人格是有点呆头呆脑,甚至有点软弱的男孩,他的主人格被欺负的太厉害了,以至于当副人格被放飞的时候,就特别的恶毒凶狠,成为很多港剧迷的童年阴影。
前两年韩剧中也有一个著名的人格分裂的电视剧《杀了我治愈我》,男主人公一共以7种面貌出现,其中的一个副人格强大到差一点盖过主人格。当时看影视剧的时候,以看热闹为主,这一次读了这本书,再结合影视剧中的内容,仿佛看出了一些门道。我想这两部电视剧中的主人公,如果在他们未曾精神分裂之前,能够学习一下本书里面所提到的拆人术,主动把自己内心深处的另外一些自我呼唤出来,分析他们,解读他们,与他们对话,和他们和解,那么他们大抵不会落到一个精神疾病,甚至犯罪的程度。
...今天莫名有点焦虑,于是想看点轻松的东西。一下午读完了《精神科的故事:空中秋千》,没有注意到自己拿的是第二部,读的时候眼睛酸涩,头昏脑胀,不知道是光线原因还是游戏打多了有干眼症,又或者没睡好,总之长期处于身体的亚健康状态中,不安却也习惯性忽视。 从第一个故事“空中秋千”开始,故事的主角患者似乎就处于和我一样的“亚健康”状态中。 故事称不上引人入胜,但也能引发兴趣使人继续往下看,到真正主角伊良部出现的时候,荒诞不经的故事才真正的展开。笔者对他的描写是具体而形象化的,尽管他是一个看似不可能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却仍有着生活化的可爱。 而故事想要表达的一切大约是“平凡生活中的小道理”吧。 老实说,我没有具体成文的感受,也说不出观点性的评价,写不出如同“标准答案”一样的书评。这令人有一丝焦虑和束手无策的不自信。 大约从小到大语文都是自己的拿手科目,作文总是范文,阅读总是高分..没有自我吹嘘的意思,恰恰正是这种量化的高分使我过分的不自信或者不确信自己。在外人看似光鲜的分数和看似厉害的虚名之下,自己真正拥有的是什么? 似乎什么都没有。 不仅仅在语文在写作方面,在任何看似擅长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丝这样的焦虑和深深的自我厌弃;如同本书第二个故事“刺猬”里的黑帮大哥。 平日里极少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不仅仅是因为性格的被动与所谓的不争辩,更多的也许是害怕观点的琐碎感与“不正确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爱发表中立而辩证的见解,总是温润而谦谦,就像语文考试中那种经验性回答出的看似完美的套路答案;同时这些语言是空洞肤浅的,是空虚无力的。 所谓“正确”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标准呢? 正确又是由谁来制定的呢?内心的期许里,自己不该是一个墨守成规又庸俗懦弱的人。这样的期许也是日前焦虑痛苦的根源。 那些卖弄辞藻的文字,吞没了生活化趣味性的一面,真的厌恶那样的自己。 把这本书加入豆瓣书单的时候,更加认识到这一点 —— 每一次看见书过影音的评分,有人给满星有人给一星,说作品是垃圾的人也会顺带嘲讽给满星的人。每当看见自己喜欢或者感觉不错的作品被贬低的一文不值时,第一感觉竟然是怀疑自己的境界。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被打上高分的时候,似乎就变得欣慰甚至觉得正确。“如果所有权威都说那是一部烂片,你会说它是一部好片吗?” 这种从众心理以及缺失认同感的可怕状态令我感觉到畏惧并深深的反思。一种所谓的理性客观而实际上是“跟从部分装x权威”的从众心态已经开始令人掩盖自己最为直观而真实的感受,这难道不可怕不可悲吗,也许这就是自我丧失的第一阶段。 “越长大成人便越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和各种各样的苦恼” 甚至产生精神上的各种疾病, 这是奥田英明先生在一则则小故事里表现出来的想法。对故事的内涵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直观感受,因为每个人本该有不同的头脑,性格,以及价值取向。 随着这种“个性”被忽视,伊良部这样如“榴莲”般存在的人格才显得闪闪发光。 呐,你说,精神病到底应该怎样治疗呢?伊良部也许是神医,也许是疯子吧。 “装模作样的人生是不会开心的”,腰封上的引言同时也是书中的经典台词。想到今天瓶子的同学问我“理性和感性,你哪个更多一点?”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写: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的确不少哲学家主张纯理性主义,另一部分有的主张感性至上,他们只是提出一些晦涩难懂的论点罢了,没有实践的理论是不成立的——正如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提及“把理性认识移置到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两者是不能割裂存在的。所以真实一点吧,正视自己的感觉,勇敢的坚持自己。就像故事“岳父大人的假发”中,伊良部对达郎采取的治疗措施一样,尊重自己内心的想法何必被那些虚荣功利的一切困住呢? 书读完,内心涌现出许多别样的情绪。有感动有释然。 “每天忙忙碌碌,身心疲惫的人” 会是我吗? 我会努力成为自己的伊良部和真由美,你也要啊!
...惊觉这个小说对我而言已经成了治愈系作品
回家的Z7次列车上复习了一遍。算起来是三刷了。一刷10年11月也就是书刚出来的时候;二刷11年1月帝都到青岛的T26上(这个车现在已经木有了)。书也还是看的10年别人送的这版。自己13年败了一套黑色硬面精装的想了想到现在还没翻开过。 但是败了精装版以后这本也没扔,原因是三体三部曲里我一直比较偏爱第三部死神永生。虽然也承认确实挺多毛病、不足,但是架不住整体架构和风格太对胃口、第一遍的阅读体验太爽。——还记得10年11月初的某个下午我拿到这本书以后本来就想趁午休时间看看开头,结果万没想到一翻开就钉在了椅子上,一直到晚上7点多都没挪地方,连饭点都错过了,以至于只好去当时我还不怎么看的上的康中解决晚饭。同时也还清楚的记得,合上书的一刻我抬头看了看四周,觉得精神很恍惚,有种不知今夕何夕身在何处的感觉;接着又转头看了一眼窗外的夜空,觉得眼中的夜空也不复从前。——后来知道这种感觉并非我一个人独有,很多读者,包括最近几年才接触到这部作品的老外读者,不少都在看完书之后做了和我同样的动作,体验了同样的感觉。 这种巨爽无比的阅读体验是我喜欢这书的原因之一。因为以后这种阅读体验越来越少了,要么是好书但是要反复消化,很少有这种酣畅淋漓的爽感;要么是尚可的书,工具书,总之谈不上什么阅读体验。更多的时候则更倒霉一些:看各种各种垃圾的书,文章。别说爽了,憋住粗口都很困难。实在憋不住的时候,就不由自主的怀念三体3里的歌者。——这个小角色我第一遍读的时候就谜之好感。虽然并非重点刻画的主角,但好感喜爱程度仅次于章北海、后期的罗辑,以及大史。有时候自己都纳闷为什么会有这么DT的偏好。。。 然后这几年我在一次次的想念这个小角色时终于想明白了:我tmd大概只是喜欢他手里的二向箔。觉得他往太阳系发二向箔的英姿真是酷毙了帅呆了爽爆了,连唱的那首歌都无敌带感。 而之所以有这种感觉,又涉及到读书时的代入。其实读第二部黑暗森林的时候,自己的立场还是稳稳的站在地球文明这边,毕竟母星是不是。。。以至于章北海一开始在我眼里就是反派大boss的设定。当然这也说明我对章北海的敬佩和好感是十足十的绝对不掺水分:还记得看到章北海苦心孤诣干掉航天专家时对此公肃然起敬的感觉。虽然那时候章北海还是划拉在“反派”那边,这种敬意更像是给一个值得正视和尊敬的敌人的。 但是到第三部,从大移民和人数庞大的治安军开始,对地球文明就彻底没有代入感和情感偏向了。一刷时这个立场转折记得特别清楚:当时的感受就是大刘塑造的那个毛子军官所说的:卑劣软弱到这个程度的文明,还有什么存续的价值?(大意)。 何况还有真正的地球文明火种,在蓝色空间和万有引力上。 包括情节走向也是如此。一刷时看到地球文明最后放弃了建造曲率飞船的努力,就知道这个文明算是彻底完蛋了。后面的各种无非余波,欣赏大刘的想象力完全压过了情节悬念的吸引和感染力。——因为已经没有悬念,也没什么感情了。太阳系二维化的时候只觉得很美很壮观,残酷而充满力量的美,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壮观。 不过这一次复习,还是不无遗憾的发现,不光阅读快感不可重见,有些当时触动很大的情节,现在再看冲击也没那么强了。比如大移民和治安军。一边看一边想了想,除却阅读初体验和反复体验的不同,最大的原因应该是当时看的时候还没看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里的一则记载:建炎二年金军攻略京西的时候,邓州还是哪儿(懒得查了反正今天不想查了),军民举城投降,金军也按照之前的条件,许诺不杀人不掳掠人口。但是到撤军之时突然变卦翻脸,掳了全城青壮北归。以当时的情况,等待这些人的命运不会好,不是贩卖为奴就是病死途中,生存状况要远远差于之前,甚至性命都可能保不住是无疑的。 再就是所谓的靖康耻,现在再看也觉得没什么不可思议了。代入到当时人特别是肉食者的角度,无非是觉得既然能靠送钱送粮送别人人头保命,何必非要去打呢?却不知道女真人虽然开化未久文明程度不行,但是对基本生存法则的了解,却远胜文明过了头的中原诸公:既然你这么听话,那不如就干脆彻底放弃自己一切权利好了;既然你真的这么弱鸡,那就没有生存下去的必要了。 而在三体里,这个很简单的道理,曾借不同人物之口表达过不止一次,然后又让已经娘炮化的地球文明从反面验证了两次。事实上我觉得这也是大刘的一个执念,关于抵抗和不抵抗的执念。这个执念看似老套,在有些高贵优雅教养良好的姿势分子看来大约还难免愚昧落后,但其实背后就是对人何以为人、文明何以为文明的终极思考。而大刘这个执念最集中、最简练的表述,我以为还不在三体,而在他早年间的另一个短篇《吞食者》里。很大程度上,三体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只是把《吞食者》里的几个基本要素,又在更大的维度上,以更精彩的形式演绎了一遍。 不过也还是有体验如初、感触也依旧很深的地方。比如“水洼”里的高等文明残留体说的那几句细思极恐的话;比如云天明编的那三个童话;比如“宇宙很大,生活更大”;比如程心,以及大刘借几个执剑人候选者包括维德对她以及她背后的支持者——地球文明的所有吐槽。——时隔多年之后,我还是觉得程心这个人物一点不苍白,一点不败笔,相反,她典型,深刻,应该被很多人,尤其是自诩“姿势分子”的人引以为戒。 还有从太阳系二维化开始的、整个结尾部分。这一次看,还是觉得这段美而且壮观,并且有了新的感受——我觉得这段很治愈。跟歌者扔二向箔那段描写一样治愈。没价值的已经僵死的消亡,让位于有价值、有活力的;堕落的去死,奋进的去生。一切都应该应分,天道好还,而且以书中的时空尺度,已经兑现的很快了,这有什么好唏嘘的? 这是不能更完满的大团圆,是充满浪漫主义的想象。浪漫到我清楚的知道现实世界里是不会有这么美满的事情的,就像我永远不可能有歌者手里的二向箔,只能在以后的日子里,继续不断的想起不断的回味这一段,权当是洗涤心灵净化灵魂了。
...你是否曾在喧嚣尘世中,渴望一缕温柔的慰藉?是否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觅一片宁静的港湾?又或者,在人情世故的交织里,期盼一把智慧的钥匙?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陈晓辉的全新散文精选集《人间小喜》,或许就是你心灵深处那份久违的惊喜。
这本书的封面,以“人间小喜”四字为题,简约而不失深意,仿佛在低语:生活,本就是由这些点点滴滴的小确幸构成。陈晓辉,这位知名治愈系人气美学作家,用他那温柔而有力的笔触,将生活中的每一份喜悦、每一次感悟,都化作了一篇篇温暖人心的散文。
翻开书页,你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智慧与人生哲理的世界。这里,有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也有对人性的细腻描绘。陈晓辉的文字,如同春风拂面,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与平和。他告诉我们,要“放下焦虑,活出生活的本来面目”,这不仅是书名背后的深意,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人间小喜》的亮点在于它的治愈与启迪。它不仅教会我们如何在忙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还告诉我们如何在人际交往中提升情商。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未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这本书,就是一次对生活的审视与反思,让我们在阅读中不断成长。
对读者而言,《人间小喜》不仅是一本好书,更是一位良师益友。它让我们明白,生活虽充满挑战,但只要心怀喜悦,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愿你常常能感受到生活中的小确幸,开心每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