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禅宗与人文》中国宗教学术网
978-7-5202-1438-4
杨曾文,1939年12月7日生于山东省青岛即墨,1964年9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佛教史》第1-3卷(共著)、《佛教的起源》《日本佛教史》《唐五代禅宗史》《宋元禅宗史》《隋唐佛教史》《中国佛教东传日本史》《中国佛教史论》《当代佛教与社会》《佛教与中国历史文化》《杨曾文八十岁文集》《佛教知识读本》主编并参与撰写《佛教文化面面观》《当代佛教》《日本近现代佛教史》《中国佛教基础知识》与日本源了圆合编《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佛教与中国历史文化·宗教卷》校编《敦煌新本六祖坛经》《神会和尚禅话录》《临济录》翻译《日本佛教史纲》(村上专精著)《印度佛教史概说》(合译)。另有论文280多篇、译文36多篇。
本书是杨曾文先生亲自编选的关于禅宗研究的文集,内容涉及中国佛教与禅宗、禅宗形成及其思想、禅宗的社会文化影响、禅宗与儒者士大夫、禅宗与中日文化交流等方面。
本书特别注重从三教交流、互鉴和彼此融通的角度,选择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有代表性的人物、著作和事件为具体例证,论述唐宋以来禅宗对包括哲学、文学、道德等在内的社会思想文化所产生的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本书论述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内容丰富,条理清晰,适合佛学研究者和文化爱好者阅读。
四、当代佛教坚持“中国化方向”
二、禅宗在朝鲜、日本和越南的传播
二、慧能贫苦的童年——靠打柴奉养老母
三、曹溪结友,白天农耕,晚上听讲《涅梨经》
四、拜谒黄梅东山五祖,妙答佛性之理
五、口占绝妙偈颂,得传衣法南归
七、大梵寺登台说法,赞声传扬四方
慧能的识心见性思想及其创新意义
一、慧能禅法中的“佛性”和“本心”“自性”
二、“佛是自性作,莫向心外求”
四、慧能识心见性禅法在佛教史上的创新意义
一、西方净土和自我净心、人间净土
二、“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以净心和行善止恶为中心
二、南岳怀让禅师“磨砖”和马祖的开悟
三、传法于闽赣,闻名于天下丛林
“玄学之儒流”庞蕴居士及其禅诗
一、“两京法主,三帝门师”神秀及其弟子普寂
二、北宗“观心”“看净”的禅法
二、具有现实主义性格的临济禅法
盛唐诗人王维与神会及其《六祖能禅师碑铭》
三、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内容略析
白居易与禅僧的交游及其《传法堂碑》
二、白居易与善惟宽禅师及其《兴善寺传法堂碑铭》
唐代“升平相国”裴休与佛教禅宗
二、裴休尊奉华严宗、禅宗学僧宗密
四、裴休与沩仰宗创始人沩山灵祐
一、自禅宗成立至宋初最有影响的七种达摩传记
二、对编撰达摩传记最有影响的两种文献
三、《四行论》《宝林传·达摩章》对达摩传记的影响
二、北宋的佛教译经和杨亿为新译佛经润文
三、杨亿刊定《景德传灯录》后参禅及其《汝阳禅会集》
王安石与临济宗僧蒋山赞元、真净克文
二、王安石与赞元禅师的深厚情谊
三、王安石晚年敬奉真净克文禅师
一、步入仕途多坎坷,贬谪南北少平静
理学创始人周敦颐与云门宗了元禅师
黄庭坚与禅僧黄龙祖心及其弟子惟清悟新
北宋宰相张商英参禅事迹及其《护法论》
二、会通儒释道三教的《护法论》
南宋抗金名相张浚与大慧宗杲禅师
一、张浚两次拜相及其统领抗金的事迹
二、张浚对大慧宗杲的支持和彼此交往
南宋开善道谦与理学集大成者朱熹
元朝赴日正使一山一宁及其在日事迹——纪念一山禅师圆寂705周年
一、临济宗高僧一山一宁赴日前的简历
二、蒙元朝廷对日本征战之后的遣使“通好”
三、一山一宁以元朝正使身份赴日及其在日初期的遭遇
四、一宁在日本幕府、朝廷敬奉和支持下的传法事迹
五、讲学释疑,传播中华悠久灿烂文化
六、一山一宁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的贡献
中国禅宗祖庭网络的形成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一、中国禅宗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著名祖庭
二、五山十刹——中国禅宗臻于隆盛的设置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卷一上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是明朝撰著的佛典,兼攝晚期密教、三教合一思想與道教籙法,義理極為豐富。密教方面,舉凡地水火風空識等「六大」宇宙本初,大日如來、金剛薩埵、文殊菩薩、烏賢大聖等諸佛體系,大乘中觀學派「轉識成智」等義理皆已論及;曼荼羅(設壇、圖像)、陀羅尼咒語、雙修法、輪脈觀、字輪觀等「護摩壇法」、「三密」、「四曼」等實修儀軌,亦敘述詳盡。此外,經文有一段專論儒釋道融合,據此繪成「儒釋道三尊像」一圖。其他不少文義,諸如書符吞符、持咒、移山海動地、移物除災、治病等,與道教的煉養方術、醮事活動相似;文中亦有多處道教人物與術語,諸如「西王母」、「日月精」、「月衣水」、「三足烏」、「日烏月兔」、「八大鬼神」、「化生」、「紅日白月」,以及道教慣用的術語「煞」字的運用。
經文並未標明撰譯者姓名,相關藏經亦未載錄。民初佛學家周叔伽(1899-1970A.D.)認為本經乃明初釋智光(1348-1435A.D.)所譯,但細查文義並考智光生平,應為智光「撰述」較為合理。據卷首經牌贊,寫繪本於宣德三年(1428)完成。第三卷經末款署「臣沈度(1357-1434)敬書」,拖尾畫左下角款署「臣商喜(-1426A.D.-1435A.D.-)敬繪」。
全經凡三卷,書衣外包黃綾地織團花金錦﹐上貼墨底金書題籤,典雅端莊。內葉經文硃勾上下雙欄,每半葉六行,每行一至十八字,每冊卷首、卷末朱書經名卷次;正文部分為墨書楷體,字體端勁飄逸;文中凡觀修誦持的咒語,另以朱、青、白、金、綠等五色梵體字,書於彩底金邊圓輪內。經文段落空白處,繪以金鉤彩繪如意、珊瑚、犀牙、法螺、法卷、環飾、錢銀、寶卷、玉磬等七珍、八寶。卷首經牌一對,左右雙龍抱柱、上有如意雲籠蓋頂,基座兩旁飾有神獸,台座式樣帶有印度建築風格,牌記青地金書:「皇帝萬歲萬歲萬萬歲。大明宣德三年(1428A.D.)三月十五日製」。
附圖一百零三幅,是本院典藏佛經中,插圖最多的一部。
收傳印記:乾隆御覽之寶、乾隆鑑賞、秘殿珠林、秘殿新編、珠林重定、嘉慶御覽之寶、宣統御覽之寶、乾清宮鑑藏寶、三希堂精鑑璽、宜子孫。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扉畫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插圖
如意祥雲的湧現紛呈,與三道瑞氣的裊裊飛註,架構出一片莊嚴肅穆的傳道說法氣氛;人物的神態,則表現出說法者的神聖和藹,受業者的虛心虔誠,以及脅侍者同受濡染之益。雖然作者筆墨之中不帶絲毫言語,但是全畫所表現出來的意象,卻如鐸聲陣陣瀰漫紙幅,使觀畫者有著暮鼓晨鐘的深刻感動。衣紋線條的流暢精緻,手印姿態的細膩傳神,都使得畫中人物更為生動活現,栩栩如生。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插圖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插圖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插圖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插圖
冊 經摺裝 紙本 彩繪 縱21.4x橫19cm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插圖
「須彌」,傳說中的山名,為四寶所成,高過眾山,「處大海之中,水上方高三百三十六萬里」,或稱「妙光山」、「彌樓山」、「蘇迷盧」。「三十三天」,係眾仙所居的天界名稱,在須彌山頂上,東南西北四方各有八天,併至高至上的「大羅天」,合為三十三天,再加三清所居之三天,共計「三十六天」。「二儀之間,有三十六天,中有三十六宮,宮有一主。」即是畫幅中的三十六宮殿。在汪洋浩瀚、濤浪翻騰的湛海,以及冉冉瀰漫、鋪地接天的捲雲之中,高妙的寶山與重重的洞天,更是難以蠡測究竟,更富深幽神秘的傳說色彩。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插圖
釋迦牟尼(Sakyamuni),名喬達摩˙悉達多,原是北印度迦毘羅城(Kapilavastu)主之子,為尋求解答世上所見諸苦的根源,毅然放棄了世俗貴族生活。經過致志專心的思維,「不得等正覺,不起此坐」,淨絕虛妄之慾念,以及擊退魔鬼之誘惑後,終於大悟大徹,圓滿覺悟。畫中的釋尊,五官柔順,神采飛揚,高髻象徵覺悟,項上三道線條為美的標誌,軀幹肌肉比例協調,充滿著生命活力與冷靜沉著的完美融合,華美亮麗的袈裟,線條流暢有致、緊弛有度,強化了生命力的表現。從整體形象來看,則顯現出覺悟得道後的圓滿智慧與博大慈悲。兩側的脅侍受業者,神態虛心虔誠,面貌散發著如沐春風的愉悅,論其造型,亦皆生動傳神,精美雅緻,與主尊之間,相互輝映。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插圖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插圖
滔滔的湛海廣漠無涯,巍巍的峻嶺直指天際,朵朵的捲雲環抱四野。在高深莫測、變幻無端的瀚海、高山、彩雲三者映襯之中,一縷淡淡白煙裊裊盤註,煙霧末梢朦朧之際,浮現出火輪般的紅日,日輪內有三足金烏,昂首雄立,傲視宇內。「日中有烏,卦屬南方,謂之離女,故曰日居離位反為女。」日者為陽,陽內含陰,烏乃日精,象徵著天地之本初,萬有之元神。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插圖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插圖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插圖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插圖
冊 經摺裝 紙本 泥金彩繪 縱21.4x橫19cm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插圖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插圖
明宣宗宣德三年 (1428) 沈度寫本 商喜繪圖
《真禪內印頓證虛凝法界金剛智經》插圖
冊 經摺裝 紙本 彩繪 縱21.4x橫28.5cm
国学大误区:儒是人与人,道是人与自然,佛是人与自己!
前面我讲了两个误区:第一个,儒释道并列;第二个道家出世,儒家入世。
儒是人与人,道是人与自然,佛是人与自己。
儒家非常注重名实,主张知行合一,王阳明提炼出践行儒家的心法,就是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王阳明提炼非常准确,你看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仁义是一个心理内在标准,礼智是做事外在标准,信是内外就是内外均有,要没有水分。
所以,仁义礼智信本身就是知行合一。
第一,儒家用来社交,也就是人与人的关系
这个毫无疑问,不同的关系要达到什么状态才是合理的,这个叫作伦理。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个伦理最关键的是什么?其实就是名实,要名副其实、有名有实,也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只不过在儒家这里需要以“名”作为中介。
第二,儒家用来治国,也就是国与人的关系
儒家也是治国的主流思想,那个时候可没有马列主义,其实主要用的就是儒家。
1、孟子的仁政思想,要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2、内外一体,儒家认为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所以你看汉代有察举制选拔人才,主要考察孝、廉的品行,主要靠县官推荐。
3、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强调中央的权威,追求一种大一统秩序,但同时又主张和而不同,承认各地的特殊性。
4、重视教育和教化,德治为主,刑罚为辅
5、协和万邦,但又主张华夷之辨。
第三,儒家还可以用来修身,也就是人与自己的关系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虽然儒家的修身也有一定的进阶目的,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这不是儒家的野心,而是希望发挥自己的价值贡献。
因为儒家也强调素位而行,不要名不副实,追求跨越。
1、仁义礼智信本来也可以修身,用现在的话说,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让人身心愉悦。
2、儒家也讲究个人独处时候的修身,包括反省、克己、慎独、改过、力行、主敬、养气。
3、王阳明更是厉害,将修身放在事上磨炼,强调在事上去除私欲、恢复良知和天理。
和儒家不同,道家注重实,但不注重名,如果注重名,就会有人追求虚名,甚至以此来谋取私利。
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那道家注重什么东西呢?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道家主要是写给领导者看的,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当然这种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遵循自然规律而为,无为才能无不为。
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就是按照市场规律这个看不见的手,优化资源配置,而不是人为过多干涉。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核心不是说简单,而是说不要乱翻。
这就是老子《道德经》说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道家也适合人与人的关系,我们做该做的事,但不要图名,这就有点像王阳明说的致良知。
比如孝顺,这是我的自然的人性需求,而不是父母的需求,更不是外在的需求,比如道德规范、社会口碑等等。
道家同样适合人与自己的关系,虽然主要是讲治国,但是对于个人修行也是一样的,要为腹不为目。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其实就是朱熹和王阳明说的存天理、灭人欲,也就是满足需求,而不是欲望。
朱熹: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道家的社交其实也是顺其自然,不必去追求一种刻意,比如老乡、同学、同事等关系,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关系。
1、自然无为,不强求关系,不道德绑架,不刻意表现;
2、顺性而为,不改变他人的性格,能处则处,不能处则断,相信缘分,减少社交压力;
3、以柔克刚,以退为进,不争而胜,像水一样包容和化解冲突;
4、尊重包容、平等相待,没有分别心,尊重多样性,这与儒家的等级秩序有一定差别,庄子的齐物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5、少思寡欲,超脱功利,保持自我独立和内心的平静。
佛家是不是人与自己呢?也不是。
佛,比较注重克除私欲,王阳明认为儒家也有这一块,只不过儒家是人与人的关系中修炼人与自己的关系,其中很大一块就是克己复礼。
但是两个的重点不一样,佛家是为了去除欲望而去除欲望,儒家还是偏向于往外扩,在事上磨炼,去除自己的私欲。
当然,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时候,佛家认为本质上也是人与自己的关系,要面对和消除自己贪嗔痴慢疑的有毒念头。
从治国角度,是不是也要去除各种欲望,虽然没有欲望,就没有市场经济,但是欲望过分,整个社会也会不安定。
从修行的角度而言,儒释道可以并列,但如果从大的层面,加上治国等,就只能是儒道法了。
相关资讯
岳麓山是一座文化名山,其最人的特点体现在儒、佛、道三教共存。
岳麓山是一座文化名山,其最人的特点体现在儒、佛、道三教共存。A.正确B.错误的答案是什么.用刷刷题APP,拍照搜索答疑.刷刷题(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职业搜题找答案,刷题练习的工具.一键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