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大风吹倒》
在莫言这部散文精选集《不被大风吹倒》中,我仿佛找到了一片精神的栖息地,它不仅是对莫言个人经历与文学创作的深度剖析,更是对当代年轻人心灵的一次温柔抚慰与激励。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深受触动。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里,“躺平”与“奋斗”成为了年轻一代热议的话题。莫言以其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深邃的洞察力,告诉我们无论选择何种生活态度,最重要的是保持内心的坚韧与不屈。正如书名所言,“不被大风吹倒”,这不仅是对个人意志力的颂扬,也是对生命韧性的深刻诠释。莫言用自己走过的路告诉我们,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只要心中有光,就能照亮前行的道路,不被任何困难所击倒。
这一段落,对我而言,是一种情感的共鸣与释放。面对亲人重病这样的生命之重,莫言笔下提到的冰心女士的冷静与坚韧,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在巨大的悲痛面前,保持一份生活的常态,或许是对逝者最好的缅怀,也是对自己最好的慰藉。这种在极端情况下仍能保持生活常态的勇气,让我意识到,即使在生命的低谷,我们也有能力寻找并珍惜那些微小而确实的幸福。
在莫言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对平凡生活的尊重与珍视。他并没有将成功或非凡作为人生的唯一追求,而是鼓励我们接受并拥抱自己的平凡。在这个充满竞争与比较的时代,莫言的话语如同一股清流,提醒我们平凡并不意味着平庸,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发光发热,活出自己的精彩。这种对平凡生活的深刻理解,让我学会了更加宽容地对待自己与他人,认识到幸福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之中。
全书通过莫言对个人经历、家庭、友情、阅读与写作的深刻反思,最终引领读者思考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活着的意义。莫言以其独特的文学视角,展现了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让我们明白,活着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追求物质的富足或社会地位的提升,更在于心灵的成长、情感的交流以及对世界的深刻理解。每一个渺小的生命,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使命,活着的本身就是一场美丽的旅程。

平凡坚守向“光”前行
一场春雨过后,梨花、桃花次第盛开,满目林草披上新绿。位于青藏的青海省西宁市,虽值暮春,却正是抓经济、促生产的忙碌之时。
凭借富足的“风光”资源,青海省近年来成为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青海省电力装机中,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六成。青海电网成为全国
以“绿电”助推光伏产业链纵向延伸,成为当下青海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五一”国际劳动节临近,一批劳动者的身影穿梭在生产建设现场,以平凡的坚守向“光”前行。
4月18日,在天合光能青海大基地年产15GW光伏组件项目首期5GW项目现场,工作人员正在对产品进行检查。
观察太阳能电池板外观是否有气泡、划痕、污物;检查组件外观封装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在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青海大基地光伏组件生产车间,操作工人祁生玉的目光紧紧盯着眼前蔚蓝色的光伏组件。在短短一分钟内,他要排除组件产品的各项质量问题。而这样的动作,每天他要重复成百上千次。
4月18日,在西宁南川工业园区,随着第一片至尊670W系列超高功率组件成功下线,标志着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青海大基地年产15GW光伏组件项目首期5GW项目正式建成投产。这一组件凭借“高功率、高效率、高发电量、高可靠性、低度电成本”的产品特性,引发业界关注。这也标志着,在超高功率光伏组件生产领域,西宁市实现了“新突破”。
4月29日,在年产5GW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现场,百余名工人穿梭往来,机械隆隆发动,仿佛吹响奋勇争先抢抓建设的“号角”。
“我们正在实施单体外墙雨水管道安装工作,目前处于项目的中后期,不能出现一点儿差错。”项目现场,中建三局三公司安装分公司管道安装工人黄玉行,正按照质量标准认真细致地对管道安装情况进行排查,做施工区域的收尾工作。
4月25日,在西宁新能源产业链年产5GW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现场,管道工人正对管道安装情况进行检查。
“这是西宁市光伏产业链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我们安装班组35名管理人员和工人假期也都全力奋战在建设一线。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保质保量完成建设安装任务。”承建此项目的中建三局三公司安装分公司项目经理郭建明介绍,从原材料选用、建设工艺、能耗控制等各方面,他们都推行绿色制造,发挥施工技术与管理优势,将绿色低碳理念和举措贯彻项目建设的全周期。
青海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省新兴产业发展迅速。1月至3月,青海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14.5%。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6倍;多晶硅生产同比增长5.2倍,单晶硅生产同比增长2.4倍,光纤同比增长75.9%。
4月29日,记者走访看到,在国家能源集团海西光伏发电有限公司大柴旦100万千瓦源网荷储清洁供暖项目建设现场,打桩、安装支架、铺设光伏板等工程环节环环相扣,忙碌而有序。公司负责人沈林成告诉记者,为了确保按期投产,这个项目制定了“加速跑”建设计划,通过表格化、数字化、责任化考评机制,控制工程进度。“按照质量要高、项目要优的要求,我们的目标是建设清洁供暖标杆项目,彰显青海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优势。”沈林成说。
职校生的逆袭之路,坦荡荡台州技师学院
对于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不少人都有这样的刻板印象:“学渣”“不上进”“混日子”“没出路”……他们的未来在踏上职业教育的那一刻,似乎已经黯淡。
实际上,世俗的“偏见”正在被打破,职业教育不再是无奈之选,而是学校和学生间的双向奔赴。成长的道路千万条,在这条不同的路上,职教生自成风景。
上完这个学期的课程,台州技师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2141班的学生张欣浩就要开始实习了。实习,意味着半只脚踏入了社会,初步选择了未来的职业。
和大部分面临毕业的学生一样,张欣浩找到了一点方向,也仍有一些迷茫。这学期,他一有空就去找老师东问西聊。“哪个领域发展前景更好”“这家大厂怎么样”“有没有机会进研究院”……
对于张欣浩抛出的各种问题,老师也乐于指点,帮着他一起分析利弊。
站在人生又一个岔路口上,张欣浩显得十分谨慎。中学时期,张欣浩成绩一直处于中下游,高考成绩也不理想。“高中毕业后,家里人想让我去亲戚的厂里上班,但我总觉得心里憋着一口气。”深思熟虑后,他毅然选择了参军入伍,去军营磨炼自己。
结束2年的军旅生涯,退伍后的张欣浩20岁。意识到自己既没学历又没本领,在就业时占不着好处,于是他报名了台州技师学院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想要学一门扎实的本领。
一开学他就铆足了劲,花了不少心思在各门课程上。这股拼劲难得,老师建议他可以试着参加各类技能大赛。
张欣浩怀揣老师的鼓励和期许,报名了技能竞赛,又在选拔赛上铩羽而归。
“有点失落,但没气馁,意识到自己底子不足,得努力补补才能赶上别人。”2年的军旅生涯磨炼了张欣浩的意志品质,除了学校的课程,他常去网上搜教程跟着学,有不懂的问题就追着老师问。
第二年,张欣浩又报名参加了一场全国技能竞赛。为了备战竞赛,他和同学们下足了功夫,设计一个程序几乎就花掉了一整天的时间……
这一次,他以个人第三名的好成绩拿下了竞赛的一等奖。
“这个奖项让我觉得自己这两年是学有所成的,相信自己再努力一把还能更好。”通过竞赛,张欣浩给自己打气。有了更多专业知识的积累,不久后,他在又一项国家级竞赛上拿到了第一名。
两个国家级奖项在手,张欣浩对未来就业充满了信心。“我相信有奖项,有技能,企业会更加青睐。”张欣浩说。
在接受职业教育的三年里,张欣浩偶尔会想,如果当初高考时这般用心,说不定也能考上一个不错的大学。然而,另一个想法更加笃定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我的选择是对的。”
在同龄人还在经历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研考公,或是正在残酷的校招里杀出一条“血路”时,陈灵辉和张仲伟显得淡定、轻松。于他们而言,找工作不是一件难事——两人在毕业前就已直通企业,成为了一名“蓝领”。
在家长眼里,陈灵辉和张仲伟曾经都是实打实的“学渣”。初中贪玩,心思不在学习上,最后上了职高,学了数控加工专业,职高毕业后,两人又一起报名了台州技师学院,继续学习数控加工专业。
比起传统教育的课堂模式,张仲伟更喜欢职业教育的实训课堂。“职教的课上都是边说边操作,很多知识点动动手就学进去了,不像以前干坐着听老师上课,听完就忘。”张仲伟笑说自己不是块读书的料,反而是职业教育更加适合自己。陈灵辉也在一旁笑着,点头表示赞同。
大专的最后一年,机床制造企业海德曼来到台州技师学院校招,陈灵辉和张仲伟凭借着自身扎实的本领拿到了进入海德曼实习的门票。
“上学的时候我们就经常接触和操作各类机床,实习时有师傅带教,上手很快。”陈灵辉说,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都能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对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帮助。
实习结束后,两人顺利成为海德曼沙门基地车铣组的一员,如今已经工作2年了。“我们都是玉环人,能进大企业,工作离家近,福利也不错。”张仲伟坦言,自己也曾被一些观点左右,认为职校生没什么好前途,只能进厂当工人。
渐渐地,这样的想法在脑海中消失了。“大家总觉得工厂都是脏乱差,当工人就是干苦活累活,其实现在的智能化工厂都是干净整洁的。”张仲伟说,家人对他的工作也很满意,成为一名“蓝领”工人没什么不好。
虽然每天面对着机器,操作、维护的工作有些枯燥,但陈灵辉觉得,能认真做一件事,并把这件事做到极致,也是一种能力。“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少‘大国工匠’都是从一名基层工人做起的。”陈灵辉说,他的计划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多学习多钻研,继续提升自己的本领,期待有朝一日能成长为一名“高级蓝领”。
在台州技师学院,有一对教师组合:交通技术学院汽车维修专业负责人黄健和交通技术学院新能源汽车实训指导教师陶嘉铭。
在2023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三届全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技能大赛上,黄陶二人组合出战,从922名参赛者中突出重围,拿下智能汽车维修工(动力系统节能减排管控方向)赛项一等奖,两人均获评“全国技术能手”。这也是国家技能人才领域的最高荣誉。
最默契的搭档,在截然不同的两条路上走到了一起。
黄健是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高中时理科是强项,以高于一本线50分的成绩考入大学,后保研中科大,毕业后成为台州技师学院的一名教师。
如果说黄健是“学院派”,陶嘉铭则经历了“江湖”的洗礼。中考后,不顾父母的反对,从小就对汽车感兴趣的陶嘉铭以高于普高线的成绩报考了杭州一所技师学校,潜心“修炼”。在校期间,陶嘉铭参加了竞赛集训队,不断参加各类赛事累积经验。毕业后,陶嘉铭进入一家汽车4S店做技术内训师,随后又凭借着自身过硬的本领进入杭州极氪研究院,研究车联网方向。去年,陶嘉铭回到台州,进入台州技师学院。
黄健和陶嘉铭的二人组,不少默契产生于二人的互补中。黄健强理论,但实操偏弱,陶嘉铭则能用自己丰富的工作和竞赛经验补足这一弱项,“最强大脑”加上“实操能手”,两人的组合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
从一名职校生成长为一名职业教育教师,陶嘉铭已然是职业教育培养出的优秀案例。“每个学生的成长模式、思维习惯都不同,传统教育和职业教育并没有优劣之分,重要的是选对适合自己的赛道,未来依旧有各种可能性。”陶嘉铭说。
“职业教育注重传授学生可以迅速应用于实际的技能,让他们可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进入职业教育领域后,黄健也迅速转换思维,不断提升着自己的实训教学能力和技能水平。
去年3月,交通技术学院成立了一支竞赛集训队,培养更多的学生站上职业技能竞赛赛场,他们是其中两位带训教练。
黄健和陶嘉铭坚信,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持续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积极构建技能培训体系;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竞赛集训的打磨……学校能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养劳动者。当他们走出校园,也一定会成为台州制造业发展的卓越工匠力量。
(转自:台州日报 记者:符薇薇)
相关资讯
平凡岗位稳步前行
黄稳,是南宁市市政工程管理处道路管理科的一名设施管理员。人如其名,他工作作风“稳扎稳打”,做事态度“稳稳当当”。设施管理员这个岗位,不仅需要市政设施维护知识及案件沟通处理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