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红楼梦:没落贵族的落魄王孙,曹雪芹的追忆与忏悔

更新时间: 2025-08-04 14:16:54

阅读人数: 705

本文主题: 贵族世家怎么样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不论达官显贵,还是凡夫俗子,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对这部最伟大的中国古典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早已形成了一门所谓的“红学”。时至今日,我们依然无法断定作者、续者、创作时间和成书时间等一系列问题,但这都不会阻碍读者对现存各种版本的探究,更不会影响读者对小说文本的喜爱。

不同的读者,从中读出了不同的味道,正如鲁迅写于一九二七年一月十四日的《<绛洞花主>小引》一文所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作者是谁?尚无定论,这是一个自始就存疑的问题,一如兰陵笑笑生何许人也。程伟元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首次刻印出版的一百二十回《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程甲本)序言中说:“《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金,不胫而走者矣。然原目一百廿卷,今所传只八十卷,殊非全本。”

据现有资料来看,语易认为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姓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父亲曹颙虽才貌双全,可惜英年早逝,年仅二十三岁;其时,曹雪芹正在母亲马氏肚中,尚未出生,故为遗腹子。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的保母,曾祖父曹玺自康熙二年(1663)出任江宁织造,历经祖父曹寅、父亲曹颙、叔父曹頫,祖孙三代四人几乎持续担任江宁织造半个世纪之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叔父曹頫虽出身世家,却难堪大任,致使曹家跌入谷底,再难翻身。雍正六年(1728)正月,因骚扰驿站、织造亏空、转移财产等罪被革职入狱的曹頫又被抄了家,所幸并未殃及族人。时年十三岁的曹雪芹,遂从南京(家人大小男女及仆人114口)迁回北京老宅,至此家道日渐衰微。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起初曹家尚且能够聊以度日,但落毛的凤凰不如鸡。为了偿还所欠银两,为了维系日常周转,所有的积蓄渐渐被掏空,却再也几乎没有任何外来收入,连典房抵押卖地也已无济于事,以致于虎落平阳被犬欺,连家奴都敢耍奸弄鬼,更有贼寇入室盗窃,终致沦落到门户凋零,只剩下了断垣残壁。一代豪门,不复存在。

雍正十三年(1735)十二月,曹頫被赦罪,因骚扰驿站尚未赔偿完的302两银子也被宽免。值得注意的是雍正皇帝已于八月驾崩,可见乾隆皇帝继位后,对曾经的曹氏家族仍有些许照顾。叔父曹頫罢官在家,再无斗志。但罪臣之后的身份,让二十岁的曹雪芹备受煎熬,无论怎么努力奋斗,都难于获得社会的认可,再也回不到从前了。余生,曹雪芹主要依靠卖字画为生以及亲友资助,其窘困生活正如敦诚《赠曹芹圃》诗云“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其前后落差正如郭敏《赠芹圃》诗云“燕市哭歌悲遇合,秦淮风月忆繁华”。

曹雪芹寄情于诗文花酒的艺术世界,固然与敦敏和敦诚等亲友相交甚好,可惜现存资料并未提起《红楼梦》,只留下了一联诗:“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乾隆二十八年(1763),曹雪芹因幼子夭亡,不堪打击,病逝于北京,享年四十八岁。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的这部伟大小说“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可惜当时并未立即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未给在世的作者带来实际的利益,仅仅是一厢情愿地追忆书写而已。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虽有众多的红学专家,但语易独佩服欧丽娟教授。她在《大观红楼》中断定曹雪芹是个“没落贵族的落魄王孙”,认为“所谓创作《红楼梦》的各种主客观条件,其一是自幼成长的豪门背景,再加上由盛而衰的非凡际遇,使之对各色人等、荣枯况味都能有深切贴近的观察体悟”,进而阐释“从追忆文学的本质而言,《红楼梦》不折不扣正是一部悼念贵族生活的作品”,把小说的主旨归纳为“青春生命之挽歌、贵族家庭之挽歌、尘世人生之挽歌”三个层面,并指出“《红楼梦》是追忆之书,也是忏悔之言,书中字字是泪,饱含对诗礼簪缨世家光景不再的无尽伤感与眷恋。书中对清代贵族世家生活与场景的还原堪称巨细靡遗、入木三分,加上作者对于无法挽救家业衰败的自我疚责,构成了《红楼梦》最与众不同的特点和魅力”。

张爱玲(1920—1995)在《红楼梦魇》中说:“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可以肯定的是八十回手抄本《石头记》都是曹雪芹生前所著,只因历经十年时间的批阅增删,致使在少数亲友之间不能同步传阅,故而形成了篇幅不一、文本有异的多个版本。与此同时,署名脂砚斋、畸笏叟、棠村、松斋、梅溪等评阅者的评点批语也各有不同。至于脂砚斋这些评点者与作者的关系,亦是众说纷纭。我们虽不能肯定脂砚斋或许是叔父曹頫,或许是同辈兄弟,亦或是作者妻子,但至少可以断定这个人是曹雪芹非常亲近的族人。故而,我们在阅读文本的同时,也要认真阅读批语。至于版本,目前学界公认的最接近曹雪芹创作原貌的最佳版本是前八十回以甲戌本(1754)、庚辰本(1770)为底本,后四十回以程甲本(1791)补足。具体的出版社,语易就不再推荐了。

欧丽娟说:“《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一部世家公子叙写世家大族的小说。因此,只有回到传统中国的世家文化之中,体认清代贵族世家的心理感受乃至精神高度,才能避免“庄农进京”式的误读。”我们为何要阅读经典?只因阅读可以重塑自我。山本玄峰禅师(1866—1961)在龙泽寺讲经时,便说:“一切诸经,皆不过是敲门砖,是要敲开门,唤出其中的人来,此人即是你自己。”语易衷心祝愿诸君,早日认识自我,最更好的自己。加油!

红楼梦:没落贵族的落魄王孙,曹雪芹的追忆与忏悔

真正的高贵,是一种底气

《孟子》中,世家,指世禄之家,世代显贵之名门。

第一等级,既富且贵,这是贵族中的贵族,权财并重。

第二等级,非富但贵,虽经济上已经在走下坡路,但身份地位还在,在社会生活中依然能够享受到应有的尊重。

第三等级,富但不贵。虽然有钱,也仅仅被称为暴发户,因根基不硬,会受到豪门世族的白眼。

真正能被称为“世家”的,仅仅是指上流社会的前两个等级,至于暴发一族,即便家财万贯,也当不得一个“贵”字。

这就是世家,有道高高的门槛,不是轻易人等都踏得,远远望去有种清高的距离感。

世禄之家有种不怒而威的震慑力,这种震慑力来源自其丰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最为人熟知的世家,不在历史课本里,而在小说《红楼梦》里。

严格说起,当时的贾府已经算是上流社会中的第二等,贵气虽在,富则已渐衰,只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王夫人对凤姐所言:“如今你这些姊妹的日子,也只比那些大户人间的丫鬟过得好些罢了。你林妹妹的母亲,当年才是真正的千金小姐。”

这就是豪门间的对比,高下立见分晓。

寻常人眼里看去,浩浩荡荡的宁荣二府,轰轰烈烈的贾氏宗族。那种气势,先声夺人。虽开篇时大繁华已去,宁荣二府已经入不敷出,但生活中的桩桩件件依然不失贵族风范。贵族的心里,银钱固然重要,体面身份更是生存的关键。

所以史太君为金孙宝玉寻亲,第一句话先问:模样如何?根基如何?

很多现代读者对“根基”二字的理解,仅限于经济水平,实则大错特错。贵族眼中的“根基”是一代一代累积下的知名度。世家最看重的不是一个“富”字,而是一个“贵”字。“钱财”取代不了身份和文化上的等级。

冷二郎柳湘莲虽然手无余散淡潦倒,外人依旧尊他一声“柳二爷”,只因这个柳湘莲原是“世家子弟”,祖宗的余辉足够他光耀一世。

贾政的门生傅试虽事业上顺风顺水,充其量只能算是暴发户,虽自诩高贵,但真正的贵人瞧不上他。他铁了心要为如花似玉的妹妹傅秋芳寻一门世族贵亲,以求沾荫贵气,奈何豪门世家嫌他根基浅薄,不肯屈就。一年大二年小,傅小姐年二十三岁高龄依然待字闺中,遥望着“世家门槛”,感叹青春华年。

真正的贵家小姐林黛玉,出身书香世族,祖祖辈辈钟鸣鼎食,这是难得的尊贵,可见黛玉的清高和挑剔有她的理由,一直以来她都有种身份的荣耀感。

宝钗则不同,身为商家之女的她时时要把祖宗的事情挂在嘴边“我们祖上也是读书人家”,总怕别人误解她家庭教养欠佳。无他,皆因商家即便大富,也只能归到“暴发”一类,古代社会轻视商人,仅仅有钱,买得来珠宝绫罗,买不来地位尊荣。

整本《红楼梦》实在是一部封建社会的世族列传,形形色色的世族非世族子弟进进出出,演绎一段人间浮世绘。

而真正 “世家”态度,实则是一种内敛的生活态度,虽不事张扬,但无人回避得了它的贵气。就如同真正的英国贵族,绝不会一身崭新标满各种LOGO的名牌衣着,更不会三天两头更换着豪车,相反,他们总是一件肘部磨薄了旧西装外套,一辆落满了灰尘的旧式轿车。但举止间的从容,是“贵族”最好的商标。如同王夫人屋里的陈设一色半新不旧,贾母屋里的吊灯偶尔会抖落尘灰,这是点睛妙笔,一个“旧”字,体现出的是历史感。

时间,是世间最有价值的东西。而“世家”一代代累积起来的历史资产,是一个“贵”字的根源,也就是所谓的文化性。

当代已鲜有世家的概念了,偶尔听某人说起出身于“音乐世家”“戏剧世家”,外人眼里总是泛起略微陌生的崇敬感:“世家”,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了怀旧名词。

也许,它只是一种慢生活姿态,精雕细琢慢工细活,要的只是这个范儿。快餐时代里,人们已没有耐心去慢慢品细细嚼,“世家”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豪富,人们更看重的是存折上的数额,而非文化上的气蕴。

“贵”渐行渐远,“富”成了社会身份的第一评判标准。

于是当代不再会有《红楼梦》,无人管你祖宗三代是穷是富。现代生活活脱脱是一部《水浒传》,人人标榜“英雄莫问出处”。草莽的时代,爽快且是爽快,只是寻不到了那份精致雅趣,也是一种心理的失重。

世家记,家族兴衰,世家智慧,家国情怀

家族血脉,是我们开始立足的缘起。中国古代社会,真正的世家可以长久兴旺发达,世家子弟在十几代之后仍可为人中翘楚。

根据不同类型世家在文化内涵和传承方式上的差异,本书将中国世家的传承密码定义为五个字:礼、经、文、武、财。五种家族文化分别对应历史上出现过的五类世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示出家族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其源出、秉性、才具,以及和皇权之间的关系,都截然不同,在历史的变迁中也经历多次建构和转型,甚至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开启于商周更替的西周,繁荣于春秋战国大分裂时期,消失于秦末楚汉战争。周公旦采用以家族建立封国拱卫王室的策略,以祖先崇拜、家族制度为核心内容,重塑“周礼”,直到战国崇尚武力而忽视礼法。

秦灭六国、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三次大决战几乎消灭了先秦所有贵族世家,催生了周勃、樊哙等汉初的武德世家;汉武帝大举进攻匈奴的战争中又出现了李广家族、卫青家族、霍氏家族等纵横漠北屡立战功的英雄世家;新朝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和刘秀建立东汉的战争中,来自南阳与河西的云台二十八将成功上位;此后东汉帝国的扩张又让扶风四姓脱颖而出。西汉和东汉武德家族的群像式崛起,就是在两汉统一战争和对内对外的大规模帝国扩张战争中出现的。“武德传家”,强调的是文武兼济。

崛起于东汉三国,极盛于两晋南北朝。传承儒家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所谓“家学渊源”,实际上就是家族的学养深厚、文脉流传,特别是由儒家、道家、纵模家、阴阳家、兵家等所共同派出来的“经世济用”之学,让世家子弟从小就受到一流的学术训练,具备洞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隋唐“五姓七望"

肇始于隋唐,科举制对世家文化和世家历史影响深远。打破了原有的高门士族们垄断政治权力的局面,普通平民开始通过科举取士而跻身官场,并且逐步建立自己家族体系。很多家族的家学传统和教育优势,其科举成就完全可以和其他科举世家交相辉映。传统门阀士族因为有了科举士子的竞争,反而可能变得更有活力。

五)宋元明清科举世家-以文传家

从唐朝之前世家大族掌握政权,到宋元明清的布衣卿相格局,中国的政治结构、经济重心、社会文化结构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士族的整体消失和平民阶层的上位,让中国从中古步入近世。这样的历史观被称为〝唐宋变革论”:唐朝以诗赋取士,宋朝在王安石变法后以经义取士,而明清则以八股取士。明清之后科举考试的内容原来是诗文,后来是策论,后期则变为八股文,文脉绵延千年之久。

在近现代经济开放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其深厚基础。与武德世家再加上战乱中幸存的文化世家,构成中国近代社会的基本家族格局。如:元末明初沈万三、明清“康百万”。晚清民国交替时期,军阀混战令武德家族的军事领导人和他们的后代,日益举足轻重。

在《世家记》中,这些被称为世家的名门望族往往可以跨越数百年时间,超越王朝的寿命,对国家兴亡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影响巨大。跟随此书,我们可以“追溯他们的血脉渊源,感受他们的家国情怀,解析他们的得失成败,也会发现湮没在历史风尘中、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印记。”

标签: 皇帝 现代 古代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